全国政协委员吴一戎:脑机互动指日可待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陈刚 蒋芳 陈诺)你一定听说过能在山地负重行走的机器狗,但你或许不知道,人类也能直接装上并控制“人工骨架”,让负重和奔跑速度达到原来的好几倍,人脑直接与电脑和机器互动也将成为现实。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吴一戎表示,依托于微电子机械系统向纳米级发展、类脑研究和相关执行器的进步,当前的信息时代将让位于“机器人”时代。
“一个微机电系统器件,已经达到只有几十微米大小。”吴一戎介绍,随着微电子和微机械系统(MEMS)的发展,其技术特征、参数的尺寸越来越小,正向纳米级发展,这使得微电子芯片能够探测更多的生物体信息,微电子芯片及系统与生物细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微电子机械系统可以与细胞和生物体更深度地结合。
吴一戎拿起手机说,一部手机中就有十几个MEMS,比如,其中的陀螺仪可感知仪器姿态和加速度。“手机相机这么小就能拍摄这么清晰,靠的是感光芯片,这种微电子芯片已经达到几十纳米的级别,应用将更加广泛。”
这意味着,基于当前初级的脑机接口(人脑与机器对接)已经出现,将来用人脑控制计算机操作鼠标,包括更进一步,通过头皮的脑电和脑神经环路电流来控制电脑成为可能。
吴一戎介绍,虽然人类不可能在短期内搞清人脑思维过程,但包括我国在内,对人脑思维过程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正在推进,“中国脑计划”已进入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阶段,神经科学和类脑人工智能正处在发展的历史窗口期。
“另一项重要的依托是执行器的进步,比如人的胳膊抓一个茶杯是很简单的动作,但用机器去做一个手臂,去抓茶杯就是非常复杂的。”吴一戎说,执行器的发展,是“机器人”研究在执行层面的实现过程。
吴一戎预期,随着上述相关技术的突破,加上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将使得信息时代让位于“机器人”时代,产生机器人应用的大规模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