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姚檀栋:我国解码“第三极”地球系统取得重要进展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蒋芳 张漫子 陈刚)“我国发起并主导的‘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近期取得重要进展。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正处于2000年以来最为温暖、潮湿的时期。生态趋好,但灾害风险增加。”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表示。

  科学家口中的“第三极”以青藏高原为中心,西起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东到横断山脉,北起昆仑山和祁连山,南到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被誉为地球系统科学的最佳“实验室”。

  “这是地球上唯一兼具冰冻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等六大圈层系统的土地。”从事高原科考近40年的姚檀栋说,青藏高原好比亚洲的“超级水塔”,数万条冰川和一千多个湖泊构成了这个水塔的巨型固态水库和巨型液态水库,亚洲十几条大江大河的源头都位于此。其任何一个圈层的些许变化,都会影响到周边众多国家的20多亿人口。

  尽管地球上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人群依赖于“第三极”环境,但科学研究相对偏少。我国发起主导的“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于2009年启动,近期陆续收获了一批富有影响力的成果。

  姚檀栋介绍,“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包括五个核心领域:一是西风与季风的作用与影响;二是水资源变化与影响;三是地壳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四是生态系统变化;五是滑坡、冰崩、冰湖溃决等与青藏高原相关的环境灾害。

  2017年1月,姚檀栋因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中的突出贡献,瑞典人类学与地理学会授予他维加奖,该奖项也被誉为“地理学诺贝尔奖”。他的团队发现,青藏高原的冰川变化呈三种模态:在季风模态区,冰川退缩强烈,呈强融模态;在西风与季风的交替作用区,冰川退缩趋缓,呈趋稳模态;在西风模态区,大部分冰川稳定,部分冰川呈前进趋缓,称之为趋进模态。这种特征也出现在湖泊变化、生态系统变化等过程,因此是一种连锁式过程。

  “简言之,青藏高原正在变暖、变湿。温暖潮湿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叠加效应促成生态趋好,但也伴随着灾害风险增加。”姚檀栋表示,如今,越来越多国际相关领域的杰出科研人才和研究队伍投身“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逐步实施区域性的多边国际合作计划,将尽快提出人类适应和应对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