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母”茶香大乳山


于江(海阳所镇后山于家村党支部书记、爱母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说起我与茶的故事,那真是充满了苦辣酸甜,可以说是百般滋味在心头。从帮别人买茶到带领乡亲们发展茶产业,其中经历了一番曲折,如今,才算是逐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最早与茶结缘,是在2004年的时候。当时有外地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咱乳山的绿茶好喝,问我能不能帮他买一些。我当时一听就觉得有点蒙,乳山哪儿有种茶的?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其实从上世纪70年代咱乳山就有种茶的了,在白沙滩镇稗子刘家、乳山寨几个村都有零星的茶园,但当时规模都不大,炒出的茶也只是简单的粗茶,就各买了些,给他寄了过去。后来,就把这事儿撂下了。

直到2007年,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刚接手时,村里欠了十几万外债,无论是市、镇政府,还是普通村民,都很希望村里能发展富民产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我就开始认真考虑这件事情,也去了好多地方,考察适合发展的项目。

到了2008年,市里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发展茶叶、大姜等富民产业。记得当时有个政策,对于成片连方发展50亩以上相关经济作物的,市镇两级各给予260元补贴,这对村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无论推广什么,刚开始时大家基本都有个观望态度,既缺乏启动资金,又怕干不好赔钱。有了先期的补贴,这个事儿就好办多了。我赶紧查阅了一些资料,又观察了村周边的环境,觉得发展茶叶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就组织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开会,把流转土地发展经济作物的想法和大家说了,大伙儿一听,都兴高采烈地表示支持,这也让我心里有了底气,就把这个想法和镇上汇报了。镇上领导听了也很高兴,立刻帮着协调相关工作,请来农业局果茶蚕工作站的茶博士,认真研究茶树种植的可行性。可当时茶博士来看了之后却连连摇头:“茶树喜温、喜湿,不耐冷,这个位置太高了,冬天太冷怕会把茶苗冻坏了。”茶博士的一席话让我心里凉了半截,但我却不甘心就此罢休。

我认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南方有好多名茶都生长在云雾缭绕的半高山地带。而我们想要种植茶树的地方正好位于大乳山背面,三面临海,阳光充沛,而且山中雾气较多,小气候温和,远离陆地,没有任何污染,的确是适宜种茶的好地方。至于冬天太冷,这事儿好办呀,可以从山顶往下多栽植一些防风树木,做成防护林。然后再给茶苗扣个拱棚,覆个地膜不就行了吗?我把我的分析和茶博士沟通之后,她表示这个想法倒是很好,可以试验一下。当时也是求成心切,一心想赶快带着乡亲奔富路。说干就干,我和村两委干部立即开始进行土地流转。当时看好适宜种植茶树的土地近300亩,除去山峦、荒堑等,需要流转的耕地大约在150亩左右,我们按照每亩土地每年800元的价格进行流转,期限20年。但后来由于资金缺口太大,不得不改变这一方式,恰好有些村民也想参与种茶,经过大家开会研究,确定了成立“爱母”茶叶合作社、吸引村民按土地入股的合作方式,不愿意入股合作社的农户可以通过土地返租的形式收取租金。这样一来,村民成为了合作社社员,平时为合作社打工,年底还能分红,也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009年春天,我们抓住滨海路修建的有利时机,挖掘机、铲车齐上阵,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山峦的土地平整起来,到五一前,在山上栽植了近万棵杨树、黑松、龙柏等绿化苗木,从上到下一共做了8道防风林,为茶园保暖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我们严格按照茶种的种植方式,把农业局帮助联系的300亩的茶种小心翼翼地种到了地里,耐心等待着茶树发芽。但过了20多天,地里还是不见动静,我一下子着急了,按着之前了解的,应该早就出苗了呀,为什么迟迟不见动静?那段时间,我急的天天去地里看,四处找人打听,急火攻心,身体也垮了。我甚至都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种茶不行,就得赶快想办法改栽树苗来挽回一些经济损失。但心里仍然有些不舍,还是天天去看。忽然有一天早晨,大约是5月底的一天,我在一块儿地里看到了几棵形似针尖的小苗,赶快扒开来看,才发现地面以下的茶种已经扎了十几公分的根。原来茶种是先往下扎根,才往上长芽的呀,我恍然大悟。后来我才悟出来这个道理:原本南方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出苗的茶种,来到咱们这里,因为天气和光照等原因,出苗的时间晚了。接下来的几天里,茶苗陆陆续续地都出来了,最晚的在8月份前也都出来了,村民们都高兴极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地里的草也蓬蓬勃勃地长起来了,我们也不敢打除草剂,村民都齐心上山除草,有的用手拔,有的用脚踩,直到把草都灭了,茶苗迅速长起来了。当年冬天,我们给茶苗扣上了拱棚,覆上了地膜,茶苗丝毫没有因为冬天冷而受损。

2010年,“乳山绿茶”顺利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这让我们鼓足了干劲儿。到了2010年清明节前后,我们及时把地膜撤掉,茶树长势旺盛,但由于茶树太小,还无法产出茶叶。然而,当年的田间管理、人工支出却达到了27万。困扰我们的资金难题又来了,这时,多亏了村里同时发展起来的其它产业的支撑,养牛场、养羊场、养鹿场的效益慢慢出来了,有力地支撑了茶场的发展,而且牛、羊、鹿的粪便也成了茶树茁壮成长的最好的有机肥料。

2011年春天,部分茶树可以采摘茶叶了,我们的茶场建起来了,生产车间和设备也陆续到位,但又面临着没有炒茶技师的困难。在市镇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我多方奔走,聘请了一位技术娴熟的炒茶技师,但由于资金的短缺,技师被外地一家茶叶公司高薪挖走。这时,我们乳山的同行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极北茶场的丁总主动派出炒茶师来我们车间指导,还提出为我们培训炒茶技师。慢慢地,茶叶生产走上了正轨,合作社成员的心也更加安稳了。

这几年,得益于市里发展茶产业的优惠政策,各乡镇种茶的热情高涨,总面积达到了2万多亩,这也同时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我们的茶叶生产出来了,但是销往哪里呢?为此,我北上南下,四处找路子。在合作社成员同意后,出台了这样的政策:凡是村里有外地来的亲戚朋友,都可以免费领取一定数量的茶叶,村里有人嫁娶,也可以按人数来领取茶叶待客,为的就是想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把“爱母”茶叶的知名度提高。这一营销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慢慢地,大家都知道了爱母茶叶,而且由于我们所生产茶叶口感好、汤色鲜亮和耐冲泡的特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纷纷向我们打听价格,表示愿意购买。

销路打开了,我们却并没有就此停滞不前。相反地,我们更加认真地思索爱母茶叶发展的未来。当今时代,大家都想吃到放心的食品,茶作为大家喜爱的饮品,也要走健康环保的道路。于是,我们发挥爱母茶场环境清洁、没有污染的优势,充分利用村里的几大养殖场,坚持在茶园施有机肥,保证茶叶原料的品质,使生产出的成品茶达到了有机茶的要求,在威海市每年两次的抽捡中均被标识为“零农残”产品,这在全国各地的茶叶中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说是真正的放心饮品。去年,我们在生产绿茶的基础上,研发出了红茶的生产工艺,面世后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好多外地厂商在实地考察了我们的茶园和茶场后,当即提出供货需求,希望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鉴于此,我们已经在大庄村调整了490亩土地作为后备基地,希望把我们的爱母有机茶进一步做大做强。(仝庆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