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乳山的八路军胶东兵工厂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胶东兵工厂在境内十分活跃,是一支特别重要的队伍。
1938年2月13日雷神庙战斗后,“三军”到崖子一带休整,总部也设在崖子村。由于部队枪支都是从国民党乡校、联庄会、地主家里缴来的,因此枪支各式各样,有捷克式、英国造、汉阳造、沈阳造,甚至还有清季的“单打一”等等,为了及时修复打坏的枪支,于是组织有修理枪械技术的王凤祥、孔宪义、张永德、于云日、谷卫国、姜应声、宫怀锡等人,加上从宣传队抽调的16人建立了修械所,王政安任所长。他们挑着炉担,随部队开进,负责保障修理枪支。随着部队的不断壮大,修械所人员也不断增加,但设备仍是“一肩挑”。1938年3月初,“三军”总部修械所成立。1938年9月,“三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五支队(12月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1939年秋,以中共胶东区委军事部为基础成立的第三军区机关所属地方基干武装为基础,重新组建起五支队,辖一、二、三团和东海、西海、北海区武装部队。),1940年秋改编为五旅。他们除了直接对日作战外,还继续开展讨顽、反投降斗争。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武器弹药的来源成了突出问题,仅仅依靠缴获敌人的武器来补充已无法满足作战需要,于是兵工厂开始了自己生产军火。
抗战期间,八路军在胶东地区相继成立了7个兵工厂,还有化学总厂、工业研究室等机构,每个厂工人都有数百人。主要生产各种子弹、炮弹、掷弹、手榴弹、信号弹、地雷、炸药包等,还生产一部分步枪、机枪、六〇炮、九二步兵炮、迫击炮,同时维修枪械。
境内当时是胶东八路军兵工厂驻地最多、活动范围最大的地区。其中在牟海境内活动过的有第一兵工厂、第三兵工厂、第五兵工厂(1941年2月成立,当年12月合并于第一兵工厂,1945年初又重设)。这些兵工厂随敌情变化经常转移,第一兵工厂先后在小崮头、崖子、肖阝里、地口、青山、马石店、下沙家、上沙家、东凤凰崖、河北、岛子、大院、绕涧、卧龙、马台石、胡家口等村驻过;第三兵工厂先后在高家台、万家、棘子园、吕格庄、马家庄、王疃、外庄、塂南头、马家泊子、石灰刘家、下草埠等村驻过;第五兵工厂先后在东凤凰崖、南地口、蓬家夼、大院、胡家口、绕涧等村驻过。化学总厂及研究室先后在岛子、冷格庄、招民庄、马台石、青山、凤凰崖、地口、彭家夼等村驻过。
当时的兵工生产,既缺乏技术和人才,又缺少设备和材料,完全是白手起家。但是困难再大,也难不倒兵工战士。他们采用土洋结合、先易后难、先仿制后生产等灵活办法,硬是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吃苦拼搏的精神,千方百计生产出大量武器弹药和机械加工设备,创造了兵工史上的奇迹。如没有炸药,就用木炭和土硝等制造土炸药,仿照鞭炮引信造出导火索,经过反复实验造出了爆炸力强、杀伤力大、便于携带的手榴弹。后来从私营工厂征借了机床等设备,还缴获了一批敌伪财产,特别是1941~1942年胶东军民开展的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战役,消灭了那些勾结日军、专搞反共“摩擦”的国民党顽固派和杂牌军,缴获了丁綍庭、秦毓堂、苗占魁等部的几个兵工厂,技术工人、设备自然都落入八路军手中,从而使八路军兵工厂的实力迅速增强。
如第一兵工厂建厂初期,工厂规模小,工房是利用古庙和借用部分民房。机床、柴油机等设备是征借私人工厂的旧设备,主要生产任务是:修理枪支,复装子弹,制造手榴弹和地雷,仿制汉阳造7.9毫米步枪,生产81、75毫米迫击炮,生产75、85毫米迫击炮弹。1940年以后,抗日战争进入艰苦时期,由于战争加剧,工厂频繁搬迁。工人们边搬迁、边生产,除继续复装子弹,生产地雷、步枪外,主要生产手榴弹。并开始试制仿捷克式机枪、掷弹筒和掷弹。工人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技术革新,克服了种种困难,使产量、质量不断提高。1940年所生产的手榴弹木柄是用一台自制脚蹬旋床加工出来的,木柄与弹壳合装是用一个长凳子绑上一个木杠,利用杠杆原理压合的。1942年冬加强了手榴弹防潮措施,质量进一步提高,月生产能力达到5000枚。到1943年,月产7.9毫米步枪80支、仿捷克式机枪6挺。1944年共生产掷弹筒弹3992发。此后主要生产掷弹筒和掷弹,由多品种生产向单一产品专业化发展。第三兵工厂也不示弱,地雷产量突破日产500个,翻砂的废品率由40%减少到2%。军区曾指令将三厂生产的轻机枪、掷弹筒等产品送延安参展,周恩来副主席夸奖胶东兵工“了不起”,并指示中央自然科学院派人到胶东考察。
当时,兵工厂生产原料来源极其困难,敌人对与兵工厂生产有关的钢、铁、铜、焦炭、硫磺、硝酸、旧电影胶片及工具、设备、纸张等严加封锁。但他们依靠群众的掩护和爱国商人的协助,总能冒险从敌人的严密控制下搞到一些材料。1944年8月,牟海行署工商局商店经理与船坞经理宫和轩(崖子镇南马石村人,1942年参加八路军),奉命带船去日、伪统治的浙江省定海县蟹浦镇一带,利用各种关系为胶东抗日根据地采购紧缺物资。8月13日,在返回途中船至蟹浦水面时不幸被日、伪军查获逮捕。在狱中,宫和轩临危不惧,团结船员,一口咬定是商人,机智地与敌人周旋,加之当地社会关系的积极营救,不久获释。
“一切为了抗战”“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是军工们最为执著的信念。兵工厂的干部、工人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创造了种种土办法、土设备、土材料,千方百计保证了正常生产。也有不少工人在军工生产研制中,因事故爆炸牺牲和负伤。全体兵工职工勇于吃苦,积极探索,他们研制的各种口径枪、炮,各种规格的子弹、地雷、手榴弹,满足了前线的需要,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多次受到上级通令表彰。
1943年6月,胶东军区后勤部委派工业研究室主任王旭九和兵工一厂的同志们一起研究制造高级炸药急需的硫酸。大家连战7个昼夜,土洋结合,用当地农民生产的大瓷缸建起硫酸塔,利用当地硫矿石土法烧硫磺,试制出质量很好的硫酸。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里,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参谋长贾若瑜亲自到现场向大家祝贺。此后不久,军区便在胡家口、马台石等地建起4个硫酸厂,随后陆续研制出硝酸、甘油及硝化甘油炸药,为胶东军工业向更高阶段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1944年,东海采矿办事处和胶东军区后勤部还在初家沟、西涝口等地组织开采硫化铁矿石,生产硫酸、硫磺,供凤凰崖兵工厂生产军火。敌人做梦也想不到共产党、八路军竟能在穷山沟里赤手空拳地搞起硫酸厂。
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兵工厂多次遭受日、伪军的袭击,军工们一边坚持生产,一边与日、伪军进行斗争。敌人来了,就紧急疏散设备和物资,投入战斗,与敌人周旋;敌人走了,就抓紧时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努力生产,支援前方。有时敌人在山下“扫荡”,工人在山上坚持生产。有的工人在“扫荡”中被敌人俘虏,坚贞不屈,壮烈牺牲。
兵工来自人民,人民支援兵工,兵工和人民亲如一家。兵工们严格遵守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驻地群众搞好团结,搞好宣传,帮助房东、烈军属、孤寡老人挑水、扫院子、推碾、喂牲畜、照料孩子。农忙时,帮助群众种地、锄草、收割庄稼;农闲时,帮助群众办识字班,学文化,教唱革命歌曲;节日里,同群众一起敲锣打鼓,扭秧歌,演节目,军民联欢,共同庆贺;群众生病了,兵工厂卫生室医务人员深入户下,看病治病。
兵民是胜利之本。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护,是胶东兵工事业能够在艰苦困难的战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根据地的老百姓心中装着兵工厂,政府和广大群众对兵工厂倍加爱护,全力支援,军工烈属同受优待。兵工厂每转移到一个新地方,群众都为之保密,民兵立即站岗放哨,不让消息走漏。同时主动腾出房屋给工厂作厂房、宿舍和食堂,把战士工人当成自己的亲人。由于敌人的封锁,生产原料紧缺,抗日热情高涨的群众为支持兵工生产,自动搜集旧铁废铜送到工厂,许多人还把自己的铁锅、犁耙、供器、铜银元、箱子和柜子上的铜饰件,以及妇女心爱的首饰、小孩的“长命锁”都献了出来,人人知道生产的每一颗子弹都能消灭一个敌人。工厂劳力不足,青壮年农民便到工厂抡大锤,摇大轮,拉风箱。“识字班”的女青年帮助剪碎电影胶片做无烟发射药。敌情紧张,保卫工厂,敌人“扫荡”时,群众与工人们一起埋藏机器设备,埋设地雷。一旦遇到险情,群众会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兵工战士。1942年冬日军“扫荡”来到兵工一厂驻地凤凰崖村时,进入了布雷区,3名日军士兵触雷身亡,其余慌忙鼠窜,工厂物资安然无恙。这一切充分显示了军民同心抗日的血肉相连、鱼水深情,体现了人民对自己军队的热爱,而这种爱正是夺取抗战胜利之本。
1945年9月,胶东军区后勤部兵工总厂在崖子村成立。从1938年成立修械所,尔后相继成立多个兵工厂,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胶东兵工厂牢记责任,不辱使命,积极为抗战胜利提供军工保障。胶东兵工厂及境内广大人民群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同时,与老百姓血肉相连军民鱼水情的佳话也至今在境内民间传颂。
编辑: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