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的明代移民与村落文化发展(下)


三、移民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明代进入境内的移民,或杂居在原有村落中,或在已湮没村庄旧址及荒芜地带另建新村。大量移民涌入胶东,涌入境内,改变了当地的居民结构,他们与当地民众在文化、心理、习俗上长期交融,培育出了新的文化,孕育了新的文明,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明代“云南”“小云南”移民的大量定居,使境内的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至明洪武二十四年,宁海州(不领县)人口增至9940户76871人。时境内属宁海州南半部,可推算彼时约有4000余户3万余人。明永乐年间,大量军户及其眷属进入境内,朝廷也诏令胶东卫所军户落籍,境内人口又增至约4.5万人。现境内居民85%为元末明初时的迁户后裔。家庭规模和类型也发生变化。至元年间,境内户均人口仅为2.8人,多为一代夫妻户及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二代核心家庭。至明代初年,以二代核心家庭和三代直系家庭为多。明代中期以后,家庭规模又逐渐扩大,三代直系家庭渐成为主流,四世同居家庭渐多。丰厚的人口资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明清两代境内的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代的移民,基本奠定了境内村庄的规模与类型。元代末年,境内仅有100余村,其中延续至今的仅37村,这些村庄多为居住历史很久的单一亲族的“坐地户”村落,如秦末所建的峒岭村、唐代所建的汤泉村等。境内明代移民最初为一家一户定居,后发展成大家族而形成单一家族村落,亦有由驻军的卫、所官兵落籍发展成单一家族村落和多亲族联合村落。至明末,境内增至近400个村,其中有318个村延续至今。

明朝仍沿袭元朝“里社制”,实行军屯、民屯等移民垦荒制度。每百户为一里,每十户为一甲。境内至今还有不少村庄以“屯”“甲”命名的,如:杨家屯、吴家屯、许家屯、杨家屯、高家屯、朱家屯、陈家屯、张家屯、曲家屯、乳山屯、二甲、三甲、四甲、七甲、八甲、正甲夼、石甲庄等等。

在官方移民中,明政府实施了资助耕牛、种子、舟车和粮食,给钞备农具,三年不征田租等优惠政策,使大批外来的无田贫民有田可种,大大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加上境内依山傍海的优越地理环境,使移民们很快适应,纷纷建村生根,安居乐业,尽快投入生产生活中去,原来村庄湮没、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状况很快得到改变。大片荒地被开垦,变成良田,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社会日益稳定,这对巩固当时的封建统治和发展经济,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同时,这些移民带来了各地不同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与境内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风貌。大规模的官方移民使境内出现了众多的混合居民点,杂姓村庄占了大多数。大家和谐相处,包容谦让,互相交流,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施展着自己的才能。同时各地人都把各自的文化特别是生活习俗带来了,导致这里的民风民俗同胶东其他地方一样,呈现为一种多元混杂的风采。就说过大年(春节)吧,规矩讲究大多是一样的,但也有一些差异。如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和除夕祭天地、敬祖先的时间不一样,有的晚饭前,有的正午夜。大年初一早饭不一样,有的吃面条,意为吃钱串,沿海捕鱼渔民吃宽面条,意为带鱼丰收;有的吃以高粱米为主要内容的干饭,意为年年高;有的吃饺子,还有的吃包子,意为团团圆圆。送年时间不一样,有正月初二落日后或夜间,也有初三早晨或晚上的,所以春节期间鞭炮一直响个不停,各人按照自己的规矩来。正月出门串亲戚的类型、日期安排也不一样。尤其举办婚嫁大事时,双方父母都要在一起认真讨论各自的风俗规矩,唯恐礼道出现差池,商讨结果一般是互相妥协,择其共识,以避免各自的讲究不一致而造成不必要的尴尬、不愉快。由于来自各地移民文化的碰撞,逐渐形成了乳山人包容豪爽的秉性和宽阔胸怀和谐共处的良好品格。乳山人好客大方,如喝酒喜欢与客人同醉,就是婚事做喜饼也是求大质好,以免人家笑话,那种喜饼直径14~16厘米,厚4厘米左右,形圆色正味香,明显区别于邻县。

随着各籍移民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多,境内居民间的文化融合加深,共同的经济利益性增强,在交流之中逐渐形成了与胶东又有共性又独特的交流语言“乳山话”。民间语言发音以及俚语俗谚也多有不同。乳山市西北境崖子、诸往一带,东境冯家、南黄一带,沿海海阳所一带,市中心区域一带的居民,说话发音、声调以及对一些物品的称呼都有一些差异,以致一张口说话,坐地户老居民便能分辨出是那个地方的人。如称谓父亲就有“大”“爹”“爸”等几种称呼。

移民大潮改变了乳山人的观念,他们不再拘束不敢保守,不再满足于几亩地的生活了,而是敢于出去尝试闯荡。以闯关东为代表的出外经商、务工挣钱的人越来越多,长于技艺、见多识广、衣锦还乡成为人们羡慕和效仿的榜样。可以说是大量移民的融入促进了境内“民智大开”,明清以后这里人才辈出,以致“胶东人聪明”(胶东人当然包含乳山人)成为世上不争的事实。仅据民国《牟平县志》不完全记载,从明代永乐至崇祯年间,境内共出现进士2人、举人5人、贡生5人。这些科第出身的人员,分别任知县、县丞、参将、司狱、经历、主事、副使等职。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也算是破了天荒。尤其到了清代,境内崇文尚武之风大盛,良臣勇将和乡贤辈出。

由于“云南、小云南移民”的特殊经历和处境,逐渐影响并形成了乳山人豪爽奔放、文质彬彬、精明好强、耐劳勤俭、克己守序、诚实能干的性格。所以在近代,他们在乳山大地上书写了一幅幅追求正义的农民武装暴动、马列主义的传播与实践、熊熊的抗日烽火、踊跃的参军支前等英勇雄壮的画卷。无怪乎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代,各级部队首长尤其是中央机关警卫部队都喜欢胶东(乳山)的兵,这些性格特征就是多元文化交融积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