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福山茶叶:传承历史荣耀 打造“多福”精品


我们焉家村是“南茶北引”在乳山的最早落脚点之一,村里的80亩茶园一度成为当时我市面积最大的一块茶园,至今村委还有一张摄于1973年的白沙滩公社焉家村采茶节照片。这是我们村早期种茶的见证,也是我们全村茶农的荣耀。

纪念和传承历史。很长一段时间,缺少保护意识加上经营不善,我们村这80亩茶园被不断刨掉和毁弃。2007年前后,市委市政府号召发展茶叶种植,我们村也有人开始对种茶感兴趣。当时我刚走马上任村党支部书记,于是因势利导对这些茶园重视起来,千方百计保留下了30亩茶园,并积极鼓励村民重新栽植茶叶。如今这30亩茶园的茶树根已经深至地下1米,每年仍然生产出不少茶叶,但面对这片茶园,我感到更多的是种茶前辈们殷切的希望和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很多人曾经问我,30亩老茶园产量又不高,何不重新栽植产量高的新茶叶。在我看来,产量固然重要,对历史的纪念和传承也很重要,我们保留老茶园的意义就在这里。

抱团闯市场。2008年,村里的茶园已经发展至200余亩。于是我在村里牵头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将全村50户茶农组织起来,通过统一种植、管理、施肥、采摘和销售,实现了抱团闯市场,激发茶农种植积极性的同时,更增加了全村茶叶的产量、质量和整体竞争力。2011年6月,我们在工商部门成功注册了多福山绿茶商标,从此有了一张走向更大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当月,经市农业局推荐,我带着多福山绿茶去参加威海市首届名优绿茶评比,捧了个二等奖回来,可谓一举成名。这次获奖,将多福山绿茶推向了更大市场,也给村里的茶农带来了巨大的信心和无限的希望。

产品就是人品。曾有记者在我办公室看到几张多福山春茶照片,发现茶树冠都是黄绿色相间,和他印象中绿油油的景象不同,很是纳闷。我理解他的困惑,并告诉他真正的北方春茶就应该是有干枝,绿油油的一片,只有在南方茶园才能看到。2012年夏天,连续多天闷热,茶农们采下的茶叶都暂放在姜窖里,以备成批运往车间进行加工。一次装运茶叶时,我随手从库存堆积的茶叶底部捞了一把,发现稍微有些发霉,不禁大为光火,直接把存放在姜窖里的整批茶叶都倒进了垃圾箱。足足200斤茶叶,按当时市价就是4000元,加上人工等成本3000元,都瞬间化为乌有,我和大家一样都非常心疼。有人告诉我不用这么较真儿,马马虎虎过去就算了,我却不这么想。茶叶发霉了,照样能加工,喝的人或许也发现不了什么,但我们自己良心过不去,产品信誉又岂是几千块钱可以买到的?咱不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招牌!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茶叶质量。多福山绿茶是多福山对我们的恩赐,多福山巨大的山体犹如一面张开的怀抱,将多福山绿茶茶园拥在其中,也形成了冬天暖和的地域小气候,极利于茶叶过冬和储存养分。良好的植被、源源的自流山泉水给予茶叶丰厚的滋养,使茶叶生长期长,叶片厚实,具有汤色明亮、香气清高、口感鲜爽、回味甘醇、极耐冲泡等特点。于是我提议村里多方努力从涵养水源、改善卫生等多方面来保护大山,保护全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给多福山绿茶以最深厚最健康的水土滋养。为了保护地下水源和环境卫生,我召集干部开会,并以村委的名义向村民发出保护环境卫生倡议书,对生活和建筑垃圾、农药瓶、塑料袋、反光膜、草木灰、畜禽粪便等农村常见的垃圾倾倒,一一写进村规民约,两委干部做表率,带动全体村民用自觉参与。我们还要求茶农一律不得使用化肥、不喷施农药,而只施用有机肥,进一步确保了多福山绿茶的纯正品质。

好山好水出好茶,拥有多福山的天时地利条件,我和茶农们都对多福山绿茶的将来充满信心。无论将来茶叶市场竞争如何激烈,我们都会固守产品质量这个根本,不投机取巧求一时之利,不在价格上打压竞争对手,坚持用纯正的好茶奉献给全市人民,也将多福山绿茶的美名传播得更广更远。我们也都愿意做多福山绿茶的趟路人,将这块宝地和宝地上的好茶叶留给子孙后代传承下去,让多福山绿茶和多福山一样,延续千秋万代。(焉建 孔俊娟 何秀丽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