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典型力量”聚变为“群体效应”
"典型力量"聚变为"群体效应" br> ——解读英模辈出的"鞍钢现象"(下) br> 在鞍钢炼焦总厂8号炼焦炉南侧有一幢灰色的二层小楼,这里就是鞍钢炼焦总厂能工巧匠聚集的技术创新"腹地"——李晏家创新工作室。 br> 这支以 "工人革新家"李晏家的名字命名、最初仅由十多名产业工人组成的技术创新团队,经过十年的磨砺与发展,已成为广大一线技术工人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的"乐土",先后吸引600多名职工参与其中,每年完成创新成果1000多项。 br> 像李晏家一样,现如今,成千上万名活跃在鞍钢各个车间、班组的先进典型人物如一面面旗帜,向干部职工展示着学习的样本、释放着榜样的力量。 br> 一个典型就是一个标杆。鞍钢集团创新载体,持续宣传、学习典型,引领职工学英模、当英模。 br>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鞍钢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倡导的"学雷锋"活动就从未间断。自1985年起,鞍钢开展了持续30年的"学孟泰、爱鞍钢、做主人"活动;自2010年以来,鞍钢党委连续下发5个文件,不断推进"跟着郭明义学雷锋"活动。这些活动寓教育于其中,全员参与、坚持不懈、历久弥新。 br> 鞍钢还结合实际创新方式方法,深入学习典型。鞍钢的第一条要求就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英模、参与奉献,进而带起跟随者一片。在鞍钢,孟泰、雷锋纪念馆,郭明义爱心工作室和上千个以典型人物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创新小组,成为学习模范的持久阵地,让更多的人理解了应该向模范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做。 br> 60多年来,一个个鲜活的英模人物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广大职工心中,鞍钢文化及鞍钢精神得以有效弘扬和传承。这些英模人物成为广大职工努力追赶的方向,激励着更多英模的成长和涌现,变"典型力量"为"群体效应"。 br> 榜样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力量,更推动了企业的发展。近年来,鞍钢以英模为标杆,立足工作岗位相继开展了"冠军炉"、"扭亏增效"、"促销保产"、"技术比武"等各类劳动立功竞赛活动,不仅促进了生产建设任务的完成,也为英模人物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这两年,在鞍钢广泛开展的提合理化建议和"网络问企"活动中,干部职工共提出意见建议超100万条,帮助企业改进和提升了很多工作细节。而由众多模范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及工作小组,正吸引着上万名职工参与其中,每年完成创新成果数千项,为企业创效10亿多元。 br> 记者/侯国政 金荣生 br>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