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鸡叫韩国听得到 鲁韩自贸区服务业被看好
“山东与韩国之间传统的经贸合作以制造业为主,随着中韩自贸区的推进,未来鲁韩合作将步入‘新常态’,即服务业等多领域的合作潜力会得到充分释放。”中韩FTA扩大经济合作研讨会近日在烟台召开,这一观点成为会场主流。
“山东的公鸡叫,韩国都听得到。”这句韩国谚语在会议上被多次提起。
山东与韩国隔海相望的独特区位,为开展对韩经贸合作提供了先天便利。中韩建交22年以来,双边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鲁韩合作则是其中的典型案例。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山东与韩国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将超过300亿美元,占中韩两国贸易总额的12%左右,韩国在山东省的投资约占对中国投资的三分之一强。
目前,我省自韩国进口的十大商品是:电器及电子产品、机械及设备、仪器仪表、初级塑料、运输工具、钢材、金属制品、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合成橡胶。对韩国出口的十大商品是:电器及电子产品、金属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机械及设备、钢材、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蔬菜、水海产品、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家具及其零件。韩国在山东投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占比高达81.78%。
“不难看出,山东与韩国之间传统的经贸合作以制造业为主,但随着中韩自贸区的推进,这一合作有望跨入‘3.0时代’。”在研讨会上,韩国KIEP(韩国国际经济政策研究所)研究委员、博士杨平燮认为。
他随即用更通俗的语言描述了他口中的“3.0时代”,“相对于制造业,韩国服务行业对中国投资较少,到2014年9月的数字为105亿美元。中韩FTA(自由贸易协定)会给韩国企业提供进入中国服务业市场的机会,从而改变原来的投资合作格局。山东作为对韩合作前沿,会更清晰地感受到变化。”
实际上,今年1-11月份韩国对鲁投资项目分布,就能体现出“新常态”的特征。虽然投资总额仍相对不高,但韩方投资第三产业的项目达到209个,占到总数的55.73%。
“山东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发展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必然带来投资、消费和进口的重大变化。”山东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郑贵斌认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院张琦则认为,中韩以及鲁韩之间的这种经合变化方向,有着两国经济调整的深刻背景。“两国共同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等任务,中国近期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概念,明确了发展方向。韩国也提出实现经济大腾飞的经济改革三年规划,发展区域内市场和创新合作成为两国的共同需求。”
随着中韩、鲁韩之间经贸合作“新常态”的出现,以金融、流通、技术服务为代表的韩国企业有望迎来在华发展良机。与会的韩国GS电视购物平台常务林东圣,通过一组数据对比说明为何韩国企业对进入中国市场跃跃欲试:“韩国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Gmarket创建于2000年,比中国的淘宝提前3年,但2013年淘宝交易额达到11010亿元人民币,而Gmarket仅为316亿元人民币。”
“2013年中国海外直购族(海淘)达到3600余万人次,购买额约2100亿元人民币。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达成,两国之间相关电子商务有望维持无关税惯例,预计来自中国的直购市场会膨胀。”林东圣对前景十分乐观。
来自韩国另一电商企业东方希杰研修院院长金兴守也表达了加强对中国市场开发的信心。
根据杨平燮的研究,2008年之后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就呈现出加强当地内售市场销售的趋势,2013年的内售比重已达71%。“随着中韩自贸区的推进及运行,会有更多的韩国企业加入其中。”
记者 吴洪斌 隋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