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负责人解读水资源热点问题


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水利部负责人解读水资源热点问题 

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记者 于文静)今年的3月22日是第23届“世界水日”,也是第28届“中国水周”第一天。今年“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是“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当前,我国水资源利用是否逼近“天花板”?节水面临什么挑战?如何拧紧“水龙头”?就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水利部相关负责人。

水资源开发逼近红线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加之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水资源短缺加剧、水污染问题突出、水生态损害严重,尤其是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全国用水总量正在逐步接近国务院确定的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目标,海河、黄河、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达到106%、82%、76%,西北内陆河流开发利用已接近甚至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巡视员颜勇表示,水资源开发利用逼近红线。

一方面,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另一方面,用水方式较为粗放。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2,低于0.7至0.8的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世界先进水平的2倍左右,国内600多个城市供水管网的平均漏损率超过15%。

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节水优先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战略选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重要抓手,着力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先导作用和刚性约束。

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开展

水利部政法司司长李鹰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加大治水兴水工作力度。确定了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57项,今年再开工27项;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2013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183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24%,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63%。

农业是用水大户。我国大力加强农业节水建设,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52亿亩。自2000年以来,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占全社会用水的比例从63%降低到55%,积极实施大型灌区配套改造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进东北节水增粮等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启动水权试点,在27个省份80个县启动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我国节水灌溉尚处在加快发展阶段,在倒逼机制等方面还需完善。”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表示,节水灌溉发展总体偏慢,截止2013年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3%,尤其是喷灌、微灌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1%;倒逼机制和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尚未全面推行,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尚不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支撑等有待完善。

推进水权制度和水价改革 激发节水动力

李鹰表示,2015年,水利部门将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减排技术改造,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普及使用生活节水器具,加快海水、中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

严格“三条红线”管理,促进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建设,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实施取水区域限批。着力打造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的“海绵家园”“海绵城市”,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p#分页标题#e#

同时,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节水内生动力。加快建立水权制度体系,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积极推进水权交易;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业节水的重要突破口,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加快依法节水管水,把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绩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