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六架敌机轮番轰炸 87岁孙敏恺回忆日军侵占沙河镇始末


1

【连网】(记者 李国瑞)赣榆区沙河镇东风路76号是一幢两层小楼,4月9日上午,本报记者见到了这幢小楼的主人——87岁的孙敏恺。老人正在二楼看书,“老伴去年摔伤了腿,在隔壁卧室休息。”

说着,他放下了手中的书,摘下老花镜,起身沏茶,招呼记者坐下。沙发边,摆放着一大堆报纸及杂志。

“敌人六架飞机轮番轰炸沙河镇,昔日繁华的中大街,被炸得支离破碎。轰炸中,死伤三十余人,老百姓无家可归,生活无着。日军占领沙河镇后,镇上自卫的游击队员,与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孙敏恺的童年,是一段充满灰色、伤痛的记忆。

老人说,1938年4月25日这一天,他永远不会忘记。

“这一天,发生了什么?”

老人喝了一口茶,思绪,回到了过去……

六架敌机轮番轰炸沙河

孙敏恺幼时家中贫困,住别人的屋子,父亲是个店员,给人打散工。1938年4月25日上午,9岁的孙敏恺去油坊打油,返回途中,灾难降临了。

9点钟,两架日机飞临沙河镇上空,由高空到低空盘旋侦察,“飞机飞得很低,都能看到人!”孙敏恺说,“机关枪一个劲地扫射,嗖嗖的子弹声。”

当天,正是沙河南头大集,赶集人听到枪声,万分惊恐,往四处跑。然而,飞机又飞回来了。“这次飞机来势凶猛,不光用机枪扫射,正式轰炸也开始了,一共六架飞机,每次两架轮流轰炸,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傍晚。”

日机先投炸弹,然后炸弹和燃烧弹一起投,在不足两平方公里的沙河镇,除机枪扫射外,全天投炸弹、燃烧弹至少一百多枚,大有炸平、烧尽沙河镇之势。

孙敏恺回忆,当天晚间,沙河镇方圆十余里,上空通红,一片火海。“躲开日机轰炸,背井离乡的难民见此情景,无不为之痛心,泣不成声。此时,镇上二千多户人家,十室九空。”

繁华的街市,毁于一旦

这次日机轰炸,沙河镇死伤三十余人,炸毁、烧掉房屋五百多间,一里多长的东大街街道两旁,一百多户住户房屋、家具、生产及生活资料等,几乎全部被炸毁烧光。

中大街是沙河镇繁华商业中心区,由于瓦房较多,被炸得支离破碎,只有西大街幸运没遭轰炸。

“五十多家店铺被炸,损失严重,如赵盛和糕果店、谦丰号布庄、伏老五百货店、朱万和药店、林德臣草帽店、仲伦海货店以及信泰等五家糟(酒)油坊,连同店堂、厂坊商品、仓库原料等,所有物品化为灰烬,七八匹骡马也被活活烧死。”孙敏恺告诉记者。

“无辜的平民百姓,被烧死炸死。赵盛和与唐大两人在赵家被燃烧弹活活烧死。区公所被炸得地塌土平,门岗和自卫队长孙敏政被炸死,在张继芳商店门前一过路妇女被炸死,孙咸贵被炸死在东围沟柴地旁,葛延年手腕被炸断后,因流血过多死亡……”

敌机为何轰炸沙河镇?

中大街张继芳商店门前被炸弹炸个大深坑,直径十多米,深四五米,过路人得靠近东西墙才能走。

“东街孙臣才三层高楼后墙炸塌,墙外东街大路被炸个大深坑,北门外百碌泉以西大松树林里,五六棵大松树被炸弹炸得连根拔起。还有一块两米多高的大石碑被炸成两截。”孙敏恺说。

飞机轰炸前,沙河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素有“二青口”之称,有各类店铺上百家,大型糟(酒)油坊十八家。飞机轰炸后,沙河工商业一落千丈,市场萧条,老百姓房屋被炸后,无家可归,数千名店员、雇工失业,生活无着,万分凄惨。

日机为何要花大代价轰炸沙河镇?

孙敏恺告诉记者,坊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有汉奸特务报告,轰炸前两天有国民党军队由海州经过洪沙路来到沙河镇,连夜行军往山东临沂方向去,随后,日机就来轰炸;#p#分页标题#e#

另一种说法,那时候沙河镇经常有驻军,如税警团、五十七军等,因此日机前来轰炸。

30余人的小分队占领沙河镇

1939年2月,日军正式侵占沙河镇。

“那时,我们称沙河镇为‘大沙河’,镇上有六座城门,日军进城后,关闭了三个,另外三个,各派一个班的兵力把守。”孙敏恺说。

“老百姓进出都得凭‘良民证’,上面有照片、塑料夹子、具体地址等。而且,见到门岗必须鞠躬点头。”

后来,日军在城里建起了队部,筑起了炮楼,城门交给了伪军把守。

孙敏恺指了指窗外,“鬼子的队部就在我家附近,东北向的位置。以前那地方叫做‘火神庙’,国民党时期建成了一座‘国民小学’,日本兵来了之后,改为队部。队部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一个‘大日本军沙河镇警备队部’的牌匾,队部有两挺歪把子机枪、两门掷弹筒、一门迫击炮,并驻扎着一支30余人的小分队。”

日本兵称游击队员“马猴子”

日军占领沙河后,镇上的游击队员与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有一次,一名游击队员身上带着手枪,肩上扛着秸秆经过南城门时,把守的日本兵命令其出示“良民证”。

这名游击队员将手伸入怀中,假装要掏“良民证”。趁其不备,掏出手枪,对准日本兵便是一枪。日本兵当场毙命,游击队员飞快地转身,往北跑去。

“游击队员一个人灵活,又熟悉地形,日本兵怎么追也没追上,只能放弃。”孙敏恺说。

南城门外有座桥,关门时,日本兵要在桥上放置铁丝挡,开门时,则挪开铁丝挡。

“每天开门时,日本兵都要通过眺望口,看看远处有没有游击队。一天,一名游击队员躲在小巷内,用枪对准眺望口,调节好瞄准线,‘啪’的一声枪响,打伤了一个日本兵。”孙敏恺说。

“在与敌人的斗争中,游击队员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日军曾有一个搜索班十几个人,被游击队全歼。后来,日军从新浦调去四辆坦克车进行报复,游击队牺牲了二十多名队员。”

日本兵称游击队员“马猴子”,杀害了一名游击队员,他们就会说:“我的,打死了一个‘马猴子’。”孙敏恺回忆。

小鬼子投降了,沙河放弃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沙河镇人民的苦日子,总算熬到了头。“日本兵是在夜里撤走的。”孙敏恺回忆。

“据说,在新浦清点投降人数时,少了一个分队,原来是在沙河。随后,日本方面开来一辆军车,他们先吃了一顿饭,接着,连夜撤回新浦。”

“那时,镇上人都说,‘哎呀,小鬼子投降了,沙河放弃了。’第二天,人们便敲锣打鼓扭秧歌庆祝。”说到这里,孙敏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采访手记

孙敏恺说,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自己总得做点事情,纪念一下。

因此,他将这些讲给了我听。

老人的年纪,和我爷爷奶奶差不多,在我小的时候,也听他们讲过那个年代的故事。

今天,在沙河镇孙敏恺的小屋中,尤其是听他说“日军的队部就在附近”时,历史,仿佛重现在我眼前。

孙敏恺是一个有心人。他的笔记簿中,夹着一张发黄的白纸,上面记录着他调查的抗战时期沙河镇伤亡平民的姓名、性别、职业、调查时间等信息。

他说,自己喜欢出去转一转,跟人聊一聊,然后回家,记一记。

他记录的这些,弥足珍贵。我似乎望见了一位老人,迈着蹒跚的脚步、不辞劳苦、四处奔波的背影。

他怀有一颗执着的心,正如他送别我时,我让他留步,可他仍坚持走到楼下,目送我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