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国家实验室在青启用 46项目签约蓝色硅谷








  早报讯 昨日上午,2015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在青开幕,来自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等300余人共同研讨海洋科技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作用和角色。新华社副社长于绍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张宏声等出席会议并致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出席论坛。

  这届论坛以 “科技引领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下设“新丝路新征途——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新产业 新机遇——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与金融服务”、“新空间 新发展——深远海技术的前景及应用”、“新需求 新任务——海洋科技重大任务闭门会”、“新趋势 新战略——海洋前沿科技交流点评会”5个分论坛。

  于绍良在致辞中说,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经略海洋提供了前景广阔的市场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的新华社,正发挥在新闻报道、信息采集等方面的强大优势,全力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的“蓝色信息高速路”。

  李群在致辞中说,海洋是人类的宝库,而人类走向海洋的每一步,都与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青岛依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资源比较丰富,海洋科研实力更加雄厚。今后,青岛将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海洋科技与“海上丝路”深度融合,重点奏好“三部曲”。奏好开放“进行曲”,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建设一批合作项目;奏好合作“协奏曲”,主动融入世界创新发展交流平台,在海洋科技创新中协同发展;奏好众创“交响曲”,推动跨界融合,加快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

  张宏声在致辞中说,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促使海洋经济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伴随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将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努力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

  论坛主办方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联合向全球发布201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监测评价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整体发展水平,助力海洋强国战略。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海洋发展指数为116.6,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2011年-2014年年均增速为3.9%,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中国海洋发展指数(ODI)是对一定时期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量化评价,以2010年为基期,基期指数设定为100。这次指数是继2014年之后第二次向全球发布。

  论坛由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主办,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会、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协办。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由新华社、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合作成立,旨在搭建中国海洋资讯采集、加工、发布的高端平台。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广正主持论坛。 (本报记者)

  我国海洋领域唯一国家实验室启用

  李群出席启动仪式 陈宜瑜张新起吴立新致辞

  早报讯 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昨日在蓝色硅谷核心区启用,将为我国海洋发展提供新科技引擎。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出席启动仪式。海洋国家实验室理事长陈宜瑜,海洋国家实验室副理事长、市长张新起,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出席仪式并致辞。#p#分页标题#e#

  据悉,海洋实验室于2013年12月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复,由科技部、山东省和青岛市共同建设,定位于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依托青岛、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提升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目前,该实验室确定了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测以及深海科学探测研究等6个研究方向,组建了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和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等8个功能实验室。

  陈宜瑜在致辞中说,海洋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随着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主任委员会的配齐到位,实验室建设步入快车道,相信这次启用也是实验室建设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未来海洋实验室将面向全国,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突破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向世界,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引领我国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张新起在致辞中说,海洋实验室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实验室的正式投入使用为实施“海洋+”行动,打造蓝色经济领军城市,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青岛将提供一流服务保障,大力支持实验室创新发展。希望实验室以此为契机,完善运行机制,夯实创新平台,汇聚创新力量,努力建设海洋领域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平台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基地。也希望更多海洋科研机构和专家来青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为谱写中国梦的蓝色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吴立新在致辞中说,海洋实验室定位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依托青岛、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提升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未来,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将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和国家“十三五”科技规划,在法人机构、平台建设、岗位管理、酬薪制度、经费使用、国际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瞄准世界一流水平,3-5年将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海洋科研机构。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马燕合,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广正出席启动仪式,海洋国家实验室理事会秘书长王晓方主持仪式。

  当日,海洋国家实验室还举行了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听取了海洋国家实验室2015年工作进展报告、海洋国家实验室机构设置方案,审议了2016年工作计划、中央财政经费相关事宜,审定了海洋国家实验室2016年预算方案、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绩效考核办法和近三年工作目标、人事变动情况报告等。 (本报记者)

  专家访谈

  中科院院士吴立新:

  海洋国家实验室“只输血不抽血”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表示,目前我们国家的国家实验室到底怎么运行,在机制体制方面事先没有成熟的路。海洋国家实验室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探索摸索出国家实验室能够真正高效运行的机制,为下面我国建设一批的国家实验室提供示范作用。

  在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定位方面,吴立新院士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讲,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实验室要承担起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特别是在国家整个创新体制里面,要啃一个硬骨头,这是国家实验室的定位。”吴立新表示,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一个协同创新的平台,将来要为各个领域发展打造一个大的平台,让全国的科学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唱好戏、讲好他们的故事”。

  接受采访时,吴立新还告诉记者,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基本概念是 “只输血不抽血”。“大家过去有一个印象,国家实验室建好之后会对一些单位产生影响,尤其是一些协作单位。我们基本理念是国家实验室只是把舞台搭起来,在这个舞台上唱什么戏,是全国的单位来做这个事情。”而“只输血不抽血”就意味着,一方面通过国家实验室大平台让整个科研支撑能力得到提升,即为领域“输血”;另一方面不会把其他单位的研究人员给挖到这里来,国家实验室不“抽血”。#p#分页标题#e#

  在昨日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吴立新院士做了《透明“两洋一海”》的分享,而海洋国家实验室的重点科研方向之一也是“两洋一海”的透明海洋。对于这一点,吴立新解释说,海洋国家实验室的战略任务有三个,第一个就是透明海洋;第二个是蓝色粮仓,包括渔业资源、海洋药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等;第三个是海底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其中“两洋一海”的透明海洋实际上是围绕“两洋一海”的环境安全展开的研究。吴立新院士认为,不管是谈到海洋灾害的问题,还是谈到能源通道安全问题,包括我们现在谈到海底的重大工程安全,这些都需要我们对海洋环境有一个准确把握,这是我们国家海洋实验室一个重大任务。

  《201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201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近6万亿

  《201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正式发布,显示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记者昨日从2015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上获悉,中国海洋发展指数(ODI)是对一定时期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量化评价,以2010年为基期,基期指数设定为100。这次指数是继2014年之后第二次向全球发布。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和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联合编制的《201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昨日在2015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上发布。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海洋发展指数为116.6,比前一年提高3.7个百分点。2011年-2014年年均增速为3.9%,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说,中国海洋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支撑、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和管理保障六个方面,35个评价指标。报告显示,2014年这六个方面的发展子指数分别为119.3、128.1、113.5、108.2、115.8、116.5,较往年均有一定的提升。其中,中国海洋发展指数经济发展子指数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2011年-2014年子指数年均增速为4.5%。表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正在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993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副院长曹占忠说,当前,中国国民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时期,海洋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海洋生产总值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据报告,2011年-2014年科技创新子指数年均增速为3.7%,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环境生态子指数年均增速为2.0%,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

  出席论坛专家认为,201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的发布将为科学评价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加强海洋经济监测、评估和综合管理提供系统、权威的决策支持工具,有助于有效引导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向科技创新和科技引领转变。

  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由新华社、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三方合作成立的,是中国海洋资讯采集、加工、发布的高端平台;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隶属国家海洋局,负责管理国家海洋信息资源;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为目前国内组织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指数研究机构之一。

  46个重点项目签约蓝色硅谷

  海洋高峰论坛结硕果 签约项目投资总额223亿元

  46个项目签约青岛蓝色硅谷,投资总额223亿元。昨天下午,2015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新产业、新机遇——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与金融服务论坛暨青岛蓝色硅谷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青岛蓝色硅谷举行。本次集中签约仪式共签约项目46个,投资总额223亿元,其中国际科技与人才合作项目6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央企领衔的国字号、中字头项目5个,校地众创合作项目2个,创投平台及创投基金项目8个,上市公司研发中心项目7个,涉海及相关领域科技合作项目18个,涵盖了海洋能源资源、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文化传媒、北斗信息应用、软件服务外包、互联网能源研发、科研合作与人才引进等多个领域。#p#分页标题#e#

  国际元素加快融入

  以俄罗斯技术为支撑的英格地效翼船研发中心项目落户蓝色硅谷是本次签约项目的一大亮点。海南英格地效翼船制造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地效翼船的研发,组建了由20余名俄罗斯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研发生产的地效翼船创造了多个国际第一。本次签约的英格地效翼船研发中心包括试飞基地、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三大部分,总投资将达到15亿元,全部建成后计划年产50艘地效翼船,年产值30亿元。

  美国硅谷科技创新孵化器项目由青岛蓝色硅谷与美国硅谷科技创新俱乐部共同投资,建设2万平方米的海外创客孵化器,开展中美科技、人才、项目交流合作活动,引进美国硅谷及周边的高科技项目、海外归国人才创业项目,是青岛蓝色硅谷对接美国硅谷的重要举措之一。

  国字号扎堆蓝色硅谷

  已经拥有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12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的青岛蓝色硅谷,继续对国字号、中字头项目保持持续吸引力。

  本次活动签约落地的国家钾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中国钾盐工程技术协会、上海钾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协会骨干企业共同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约6.13亿元。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预警基地由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投资建设,该基地将对保障国家海洋安全、保护海洋环境,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创客加速器将面向全球征集和孵化重大创新创业项目,针对工业4.0企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跨境电商、智慧产业、大数据和“互联网+”等领域应用高端人才需求开展专项研发与实训,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咨询、精品课程开发、培训市场开发等,助力蓝色硅谷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三创工程”注入新活力

  高校在“三创工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高校扎堆是青岛蓝色硅谷又一大特色,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哈工大青岛科技园、中央美院青岛大学创业园……累计已有12所高校在青岛蓝色硅谷落户建设校区、研究院、科技园、创业园或校企联合研究中心,近10家高校合作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洽谈推进。本次集中签约的山东大学众创空间、天津大学众创空间,连同今年6月份落户的中央美院青岛大学创业园,将成为青岛蓝色硅谷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实用性创业人才摇篮。

  渐成上市公司摇篮

  本次活动上共签约灵狐科技“互联网+”研究院、东方电子研发中心、五洲智能控制技术研发中心等上市公司项目7个。此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物产业联盟总部也已正式落户青岛蓝色硅谷,联盟由青岛明月海藻集团、青岛贝尔特生物科技、山东东方海洋、好当家等11家省内海洋生物领域重量级企业发起成立,目前已拥有来自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滨州等的省内近30家会员企业,这些企业均是山东海洋生物产业领域的领军型企业,其中多家公司成功实现上市。青岛蓝色硅谷还有一批项目已经进入上市培育期,青岛蓝色硅谷正在日渐成为名副其实的上市公司“摇篮”。

  科研队伍国际化

  在本次活动中签约引进两个项目的中德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研究院,组建了由中国工程院谢克昌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包括6名院士,30余名教授级高级专家。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进驻两名院士,20余名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千人计划”人才、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973首席等。中孚嘉机器人研发孵化基地引进了80后泰山学者于长斌教授,本次签约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专家工作站将同时签约引进韩裔、华裔二位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机器人视觉、机器人控制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

  亚洲首个国际航运大数据基地落户青岛#p#分页标题#e#

  昨日,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上,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与全球IT行业巨头亚信集团签署青岛国际航运大数据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揭开了双方合作的序幕,亚洲首个国际航运大数据基地正式落户青岛,项目规划总投资达50亿元人民币。此次签约的合作范围,涵盖航运大数据、港口及航运业务管理、航运交易、物联网等多个领域,围绕国际航运大数据基地建设,全方位打造 “一所、一院、一园、一中心”战略格局,有效改善青岛地区港航发展环境,助推信息化与港口航运业的融合发展,树立国际航运大数据领域“新标杆”,项目规划总投资达50亿元人民币。据了解,所说的“一所、一院、一园、一中心”中,“一所”即建立亚洲首个航运大数据交易所,“一院”即建立航运大数据研究院,“一园”即打造航运大数据产业园区,“一中心”即建设青岛航运大数据中心。

  青岛国际航运大数据基地项目将以全局高度促进青岛航运服务平台化、公共化、增值化,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版撰稿(除署名外)记者 陈珂 实习生 王诗菡 摄影 记者 王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