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GDP健康指数排第一 蓝色经济实现新突破
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次历史性的转型。在这一大背景下,近年来青岛经济不断转方式调结构,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日,在人民论坛测评中心对15个副省级城市GDP健康度的测评及排名中,青岛的GDP健康指数排名第一。
青岛的GDP健康指数缘何能够排名第一?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选择、确定发展新路径,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蓝色高端新兴导向,推动经济增长由传统拉动向新兴拉动转变,一系列“组合拳”使得青岛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企业案例:
海尔转型利润连增十年
可以说,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推动我市工业由 “制造”变“智造”。在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我市涌现了大批转型成功的明星青企。其中,海尔转型十年,已经成为全国工业企业转型的成功典范。昨日,在工信部消费品工业智能制造现场交流会上,海尔介绍了自己智能制造的经验做法,工信部消费品司相关负责人评价称,海尔的智能制造探索将带动整个消费品领域的发展。
2005年,海尔迈出了互联网转型的第一步。十年里,海尔致力于打造开放的创业平台,并创建互联工厂,不断向互联网+工业实践探索。海尔相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工业的探索是适应互联网时代新产业发展形势而进行的全新探索,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产业现实,更快地满足个性化的用户需求。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海尔把工厂变成“互联工厂”。互联工厂不是一个工厂的概念,而是一个生态系统,整个企业全系统全流程都要进行颠覆,通过互联使用户获得最佳体验,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给企业创造效益。其中,智能制造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即对外智慧家庭,对内互联工厂,这两个部分并非割裂的,而是相互融合有着共同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打造共创共赢生态圈,创用户最佳体验。
该负责人还提到,海尔互联工厂将大规模制造颠覆为大规模定制,通过“前联用户、后联研发”,将用户、研发资源、供应商和创客整合到一个共创共赢生态圈中,共创用户最佳体验。互联工厂通过模块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让用户体验无缝化、透明化和可视化,同时通过模块定制、众创定制和专属定制三种定制形式满足用户不同的定制需求,实现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型。
经过十年的转型升级,海尔成绩斐然。目前海尔已打造7个互联工厂,其中5个整机工厂、2个模块化工厂,阶段性实现了行业的引领,并且在行业里面是第一个实现了透明化和全流程的可视化。近期,海尔又推出行业首个透明工厂,向全世界开放互联工厂,用户实时查看到海尔制造的每个场景,让全球消费者都能够全流程参与到海尔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环节中来。海尔2014年的利润是转型前的12倍,近十年利润复合增长率达28%,现在海尔有77%的小微年销售额过亿。
蓝色硅谷:
推动蓝色经济深入发展
可以说,青岛目前处于深度调整转型的重要关口,新增长点正在形成,蓝色硅谷核心区就是其中之一。昨日,记者从蓝色硅谷核心区了解到,目前核心区科技类项目已落实孵化器418万平方米,累计开工建设165万平方米,竣工80万平方米。其中,15.8万平方米蓝色硅谷海创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引进了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物产业联盟等39家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团队。据预计,今年三季度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2亿元,同比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3亿元,同比增长46.3%,其中产业类投资143.6亿元、同比增长46.5%,房地产开发投资9.4亿元,同比增长42.4%。
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不断放大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推动蓝色经济持续深入发展。例如,在海洋新能源领域重点推进以青岛威展海洋能源科技公司和温差能发电为代表的项目建设。青岛威展海洋能源科技公司关键技术波能引水及发电技术已完成实验室小试和海上中试,已向104个国家提出专利申请,并已取得美国、德国、日本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授权。该装置同时还可为空调系统提供冷源,并产生可饮用的淡水资源,可解决我国在远离大陆地区进行深海和海岛开发过程中能源供应的瓶颈问题。目前项目拥有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p#分页标题#e#
经信委:
工业转型打出“组合拳”
“青岛工业之所以能在经济下行形势下保持亮色,得益于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积极转型发展,打好腾笼换鸟、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品牌质量的‘组合拳’,努力实现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增创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工业首先通过腾笼换鸟,重点推进110户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对全市特别是县域原有的各类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扩容、提升,规划建设了董家口循环经济、平度新河生态化工、城阳轨道交通装备、即墨汽车及零部件等50个工业产业集聚区,引导搬迁企业和新建项目定向集聚,实现了集约高效发展,以空间换效益。
在产业升级方面,我市着力打造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装备、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十条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链,以各条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发展,为许多传统工业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放大了产业集群效应。同时,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重点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经济、邮轮游艇、海洋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海水淡化装备、海洋仪器装备、海洋新能源、3D打印等十大新兴产业,对工业转型升级起到了明显带动作用。
我市将创新作为发展驱动,积极建设企业创新平台,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施“互联网+工业”融合创新,率先制定实施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鼓励工业企业创新要素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模式和产业发展形态,涌现出了海尔、红领等一批互联网工业典型。使互联网工业成为青岛工业的一张新名片。
另外,我市还积极树立青岛制造好形象,培育中国名牌产品68个、山东名牌产品453个、青岛名牌578个,品牌经济总量接近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今年以来,青岛市继续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在全市积极推行质量标杆、卓越绩效等先进管理方法,已注册登记质量管理小组1.38万个,获得可计算经济效益价值近3.8亿元。
统计局: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全省居首
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提高原有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其附加值,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形成了青岛工业发展新优势。
记者从青岛市统计局获悉,2014年,我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整体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14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6761亿元,增长9.6%,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6.7%,占比为40.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比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高7.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龙头地位突显。2014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619亿元,在全省十七地市中排在首位。与去年同期相比,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净增790亿元,均高于全省十七地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净增量,名列榜首。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14.9%,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居全省十七地市首位。
红领转型大数据工厂
红领集团也是青岛工业转型成功的典范之一。当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进入加速期,红领便开始着手建立数据库,逐渐从传统服装制造企业转型大数据工厂,用了多年时间,投入2.6亿元资金,建立了自己的大数据系统。过去多年来,红领每年大约积累40万套西装制作数据,由此衍生的数据规模达到百万亿级。
现在,顾客只需在红领的定制网站上输入身体19个部位的22个数据,系统便可以用制作建筑图纸的方式,自动生成最适合的版型。这些数据,进入红领高度智能化的西服定制生产线,生成一张芯片卡。无论是裁剪、缝合、熨烫还是质检、入库,生产线上的每一道工序,工人只需要扫码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样,每条生产线上可以生产不同款式、型号的西服,也一样能够做到标准化,而且效率极高。目前,红领打造了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西装个性化定制平台系统,实现了规模化定制,今年前8个月收入利润率高达16.9%,是同行业平均利润率的3倍多。#p#分页标题#e#
【专家说法】
结构优化是GDP健康标志
青岛市委党校教授刘文俭认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加大是经济发展走向健康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主要以服务型行业为主,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点,对人力资源要求较高,纵观世界多个经济跨越发展的城市,第三产业都在其经济腾飞中起到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是附加值比较高的行业,无论是对聚集资金还是人才来说都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对于青岛经济的发展前景,刘文俭充满信心。他分析说,青岛近年来重视平台的建设发展,一谷两区、蓝色硅谷、西海岸新区等等都是牢靠的经济发展平台。同时,青岛制造业转型又快又稳,成为互联网工业发展的领军城市,而“三创”活跃,经济在创新方面有特点、有亮点,相信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未来青岛在经济发展方面会逐渐显现很好的成效。
记者 景虹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