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产,期待做强做大
“生态鄱阳湖,绿色水产品。”烟波浩渺、美丽富饶的鄱阳湖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历来是我省乃至我国重要的优质水产品主产区。
在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扩大“鄱阳湖”品牌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覆盖率,使之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带头产业、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无疑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和严峻的挑战。
鄱阳湖水产品被贴牌卖,缺乏品牌价值
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渔业发展,是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持续增加农(渔)民收入、保障水产品市场供应的“加速器”。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与鄱阳湖丰富的水产品资源相比,与“鄱阳湖”品牌水产品的价值相比,鄱阳湖现代渔业的发展、渔民收入远远没“达标”。鄱阳县双港镇乐墩村渔民王乐彩说:“2000年以来,我在鄱阳湖这个聚宝盆里搞了10亩网箱养鱼,产品不愁销路,但因缺乏出自鄱阳湖所具有的品牌价值,收入大打折扣。如果打响了这一品牌,水产品的收益起码能翻一番。”
再好的鱼虾和螃蟹,一旦运出省外,就成了别人产的,打了别人的品牌,价格成倍增长,这一点,已成为鄱阳湖水产业必须面对的现实。湖口县水产局负责人说,该县的鱼头、河虾等,品质很好,但就是卖不起价,一般两元一斤,一到别人那里,就要翻个两三倍的价,主要是没名气,缺少品牌。“比如我们县的螃蟹去年得了全国螃蟹品质一等奖,但在市场上的价格也就是阳澄湖的十分之一吧。”
省渔业协会副会长罗峰说:“江西97%的水系都属鄱阳湖水系,盛产水产的有南昌、新余、上饶、九江等地。但因前些年‘鄱阳湖’这一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被江苏某企业抢注,导致鄱阳湖的水产品不能打‘鄱阳湖’的牌,水产品也卖不到好价钱。”
2008年,历经数年艰难的“夺标”之战,这一品牌才回归故里,重新注册,所有鄱阳湖养殖出来的水产品才全部打上“鄱阳湖”牌。但现实是,品牌是“物归原主”了,但“鄱阳湖”品牌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覆盖率并没有大的拓展。谈及此,罗峰忍不住一声长叹:“一个重要原因是鄱阳湖品牌还不够响亮,产品被贴牌卖。比方说,鄱阳湖出产的鳙鱼,它的鱼头品质绝对不比千岛湖的差,但打上千岛湖的牌子后,每公斤卖到近30元,价格足足比鄱阳湖鳙鱼贵了一倍还多,而且在国内市场十分俏销。据我了解,千岛湖牌子70%的鳙鱼是在鄱阳湖收购的。”
“单兵作战”,缺乏打造“鄱阳湖”品牌的团队
都昌县多宝乡多宝村渔民段任柏无奈地说:“鄱阳湖的品牌响,价格好销路广,可没有大公司来统一收购销售,靠我们单打独斗唱不出大戏?”到都昌,去鄱阳,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养殖企业的水产品销售都是“单兵作战”。
事实的确如此。缺乏一大批强有力打造“鄱阳湖”品牌水产品的团队,是“鄱阳湖”品牌水产品走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最大障碍。简而言之,就是缺乏有相当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来扛起“鄱阳湖”品牌水产品的大旗。
去年以来,这一情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变。省有关部门在上海建立了专门的鄱阳湖水产市场,在香港等地相继推出了“鄱阳湖”水产品窗口。为把“鄱阳湖”品牌水产品直销到百姓的餐桌,省渔业部门和有关龙头企业合作,在赣州设立了“鄱阳湖”品牌水产品物流中转基地,第一时间把鲜活、优质的鄱阳湖鱼鲜送到香港、深圳等市场。更大的动作是,去年10月份,江西鄱阳湖生态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8家养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多样化、优质化消费为目标,采取“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配送”,以养殖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订单”为平台,抓好生态养殖,拓展市场覆盖率。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射到全省,这样的团队为数寥寥。
现在,将“鄱阳湖”品牌水产品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品牌,已成为全省农业、渔业行业的热门话题。好水养好鱼,全省已有一批水产品通过“三品”论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仅各种鱼类就达150多种,占全国已知淡水鱼的19.2%,且还有丰富的虾、蟹、贝及其他水生动物;从城乡消费水平、水产品消费结构和动态发展的视角看,国内水产品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扩大“鄱阳湖”品牌水产品在国内外大市场的覆盖率,壮大现代渔业、带富渔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新的命题是,我们要把一个个孤立、势单力薄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团”的力量,把“鄱阳湖”品牌水产品价值充分挖掘出来。
变“独幕剧”为“大合唱”,用足“鄱阳湖”品牌效应
应该说,做大做强“鄱阳湖”品牌水产品存在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时代的命题。然而,突破做大做强“鄱阳湖”品牌水产品的“瓶颈”,确非一日之功。有关部门的权威人士坦言,要用创新的思维,“攥成拳头”,变“独幕剧”为“大合唱”,“疏经通络”,舍此别无他途。
变“独幕剧”为“大合唱”,需要政府的科学导向和有效的服务,为用足“鄱阳湖”品牌水产品效应添翼加力。省渔业局局长官少飞认为,要由政府、相关部门引导,重点实施东进和南下战略,分别拓展广东、福建、港澳和上海、江浙等市场,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市场”和“展示、展销、物流配送”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引导组织一批大型龙头企业“组团”,提高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鄱阳湖”品牌水产品。
变“独幕剧”为“大合唱”,关键在于抓市场培植,促水产品流通体系的形成。但这条路走起来并不轻松。仔细分析,资金投入是最大的难题。省渔业协会负责人举例,江西鄱阳湖生态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运行后,在品牌宣传、建立水产品仓储冷冻仓库、完善产品配送链、设立展销“窗口”等方面,资金缺口大。如何使企业身子骨由弱变强?政府和相关部门引导扶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尽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是必由之途。
实践证明,增强“鄱阳湖”品牌水产品市场的竞争实力,强推力就是构建发达的水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可喜的是,“十二五”期间,在省农业产业化资金中,我省每年将列出一部分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建设和改造一批水产批发龙头市场,加强水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扶持“鄱阳湖”品牌水产品开拓市场。如果相关部门着力培育一批水产行销大户和企业,形成多渠道、全方位、信息灵的水产品物流体系,“鄱阳湖”品牌水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的问题就会涣然冰释。
“绿色、生态、安全、健康”,已成为“鄱阳湖”品牌水产品的最大特色和亮点。如果我们站在国内外大市场舞台来提升品牌价值,那么,到“十二五”期末,水产品产量达300万吨,水产品出口创汇达3亿美元,渔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的目标就定能实现。
本报记者宋海峰 通讯员易建平 实习生宋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