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首次进行专题询问


  29日上午,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我省首次开展了一场以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题的专题询问,省政府11个部门的负责人来到会议现场,接受了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询问。现场互动氛围非常浓,有专家认为,这是今年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开展监督工作的一大新亮点,也是依法创新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方法的一项新举措。

  现场

  11厅局负责人现场接受询问

  据了解,专题询问在省人大常委会还是首次。为确保专题询问更有针对性、更富有成效,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有关办事机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听取民意,提出了具体询问问题,而且广泛征集了常委会组成人员拟询问的问题;同时,省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认真地做好应询准备。在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听取省政府有关专项工作报告、开展分组审议的基础上,以联组会议形式开展了专题询问。

  记者看到,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工信委、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旅游局、省科技厅等11个厅局负责人来到了现场。由于会前已有沟通,各个厅局对于应询工作也是准备充分。专题询问从9时进行到11时40分,在此期间,厅局负责人基本没有离开座位。

  记者注意到,委员提出的问题中,有少部分是询问我省在某一方面工作取得的成效,但多数委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并询问省政府相关部门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分析

  专题询问是监督工作一大创新

  记者了解到,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询问也是人大监督的一种法定形式。以往开人大常委会时,询问随时都在进行。但是,人大常委会围绕特定议题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地集中开展专题询问,常委会组成人员着眼人民群众关心关注关切的重要问题进行提问追问,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答复问题,强化了询问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增强了询问的刚性和约束力,是对“询问”这一法定监督形式的创新和探索。这无疑有利于加大人大监督工作力度,丰富人大监督工作方式,增强人大监督工作实效。

  有专家分析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是我省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也是引领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此次省人大常委会以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题开展专题询问,抓住了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回应了全省人民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这次专题询问的审议意见和建议,对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专家指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创新监督工作方式,增强监督工作实效,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必然要求。我们期待着人大常委会围绕更多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并使之成为日常监督的具体形式,在加强人大监督工作、推进国家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询问摘录

  生态与经济结合两个层面看成效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振鹏简短的开场白结束后,专题询问正式开始。首先提问的是省人大内司委主任委员胡波:“我省在突出生态特色、促进生态与经济融合方面有什么举措?另外,有关生态补偿政策落实情况怎样?”省人大法制委委员、南昌大学法学院教授涂书田提问:“处理好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我省采取了哪些新举措,这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鄱湖办副主任赖南京回答实施成效问题时认为,要从“实”和“虚”两个层面去衡量。

  所谓“实”,就是看直观效果、看定量的数字分析。从定量的数字分析看,这些先行先试政策的实施效果比较明显,最有说服力的是,规划实施一年多来,我省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还实现了生态环境优势的进一步巩固和增强。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达80.5%,高出全国30多个百分点,11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全省生态环境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三位。

  所谓“虚”,也不是说看不见、摸不着,而是要从更为宏观更为长远的视角去考量评估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从这点看,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全省各级党政干部“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更加坚定,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目标和路径更加明确;二是推动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的加快形成。三是培育和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

  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源建设

  能源问题是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省人大法制委委员、江西财大法学院院长邓辉指出,我省能源消耗形势较为严峻,出现了能耗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局面。邓辉询问:“将进一步采取什么有利措施降低能耗,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源建设方面,将采取什么有针对性的措施?”

  省发改委副主任、省鄱湖办常务副主任叶柏青没有回避问题,详细汇报了我省在转方式、调结构、节能降耗方面的工作,以及我省在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源建设方面,将进一步采取的五项针对性举措:1.加快电源点建设。大力推进贵溪电厂上大压小、九江电厂上大压小、黄金埠电厂扩建等重点电力项目建设,力争到2013年形成约2200万千瓦电力供应能力。2.促进电网改造升级。加快赣州500千伏输变电项目、梦山-萍乡500千伏线路项目等骨干电网工程建设,力争近两年内建成投运,完善220千伏电网建设;争取每年投资20亿元左右,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3.推进天然气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工程、压缩天然气(CNG)加气母站和应急储备设施建设,力争今年形成环鄱阳湖省级天然气管网,明年建成6座CNG加气母站,201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级城市中心城区全部实现用气。按照合理有序、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开展公交车、出租车、船舶改用天然气工作。4.保护好核电厂址。严格执行核电信息披露审查制度,加大对影响核电厂址项目的监控,积极稳妥保护好稀缺的核电厂址。5.抓好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建设,力争今年底或明年初开工,“十二五”期间建成。

  争取庐山井冈山婺源旅游集团上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江西发展旅游产业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很好,但管理体制有一些地方不够完善,一个景点多方管理,不利于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省人大农委副主任委员雷万春询问:“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省旅游局局长王晓峰介绍说,江西部分景区形成了综合管理体制,井冈山、三清山、仙女湖、上饶集中营等景区初步完成了景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旅游主管部门对部分重点旅游景区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省委领导指示,由省委政研室会同九江市针对庐山管理体制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关于改革庐山管理体制,整合庐山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庐山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同时,也对庐山西海、武功山等景区的旅游管理体制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初步的改革意见,力求探索一条改变“一山多治、多头管理”局面的有效途径。按照旅游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加强了对庐山、井冈山、婺源旅游集团上市前的辅导工作,逐步培育省内旅游形成集团化、集约化经营模式。

  环鄱地区建成8个工业园污水处理厂

  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龚三堂在询问会上,抛出了三个问题,都集中在污水排放、污染企业的治理上,分别是85个县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管网配套问题,环鄱阳湖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以及排放污水的达标情况,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原有的污染企业整治进展情况。

  对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问题,省住建厅副厅长欧阳泉华说,省直有关部门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县(市)各年度的排水管网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工作不力、工程进度滞后、未能完成建设任务的县(市),在全省进行通报批评,并扣减相关奖补资金。同时,进一步加强帮扶指导。

  关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省环保厅副厅长雷元江介绍说,目前,环鄱阳湖地区已建成的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有8个。其中,南昌小蓝污水处理厂、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九江出口加工区污水处理厂、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等4个已通过竣工环保验收,其他4个正在进行调试和试运行。

  “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增两院院士2~3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关科技的问题多次被提出。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省文联副主席余达喜问:“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我省启动了哪些重大科技项目?”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省中医院副院长邓运明问:“目前,我省在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优化方面,有什么有益做法?”

  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的负责人详细地回答了委员的提问。

  省科技厅厅长王海说,在院士团队培养、创新人才团队建设方面,主要抓三条:一是实行定苗助长。对院士后备人才,建立了联系制度,帮助他们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和条件平台建设,增加省级科技计划对院士后备人的扶持。二是按照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规划,组建100个优势创新团队,现已组建73个。三是产业领军人才牵头,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现已组建了17个。

  不过,领军人才是我省的稀缺资源,目前三个院士年龄都在70岁以上,这是我省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实施好四个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做好两院院士的培养和遴选工作,“十二五”期间,再遴选8~10名两院院士培养对象,争取“十二五”期间新增两院院士2~3名等。

  ■首席记者王剑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