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图”上凯歌奏
省委书记苏荣指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江西实现科学发展的“线路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两年来,我省规划实施方案所列405项重大项目(任务)中,已有300多个投入建设;2万多亿元总投资已完成近5000亿元——
编者按
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这是我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翻开了江西发展的崭新篇章。两年来,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努力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绩。
刚刚结束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省政府对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省人民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寄予了更高期盼。在我省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两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报精心策划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两周年系列报道”,分别从两年来我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成就以及争取国家部委和央企支持、用足用好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开展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等方面,对我省推进国家战略、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全方位深入报道,以进一步振奋全省干部群众精神、坚定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信心和决心,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而不懈奋斗。
这是色彩明丽的赣鄱,青山远、碧水长,如诗如画。
这是曲调明快的赣鄱,希望蓬勃生长,赣水幸福欢唱。
实施国家战略、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深刻地改变着这块神奇的红土地——生态更加令人羡慕,经济在工业化、城镇化引导下加速崛起,人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向富裕。
两年来,在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哥德巴赫猜想”中,4400万江西人民不断创造着令人振奋的业绩,在绿色崛起中积聚起更强的信心、更足的勇气。
两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品牌效应逐步确立——国家给予的扶持与优惠政策日益加大、增多;资金、技术、人才在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带动下加速入赣。
两年来,江西人民坚定不移地实施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国家战略,创新创造、先行先试,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摸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江西人民,在省委省政府描绘的“线路图”上,昂首阔步、奋勇向前。
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重大项目推进规划实施,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发展凝聚力量、坚定信心
两年前的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这是我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为江西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
省委书记苏荣在全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动员大会上强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全面实施,将成为江西争取国家项目支持的重要平台,成为江西吸引国际合作、企业聚集、项目落户的重要平台,必将带来政策、项目、投资等各类经济要素的加速聚集,成为江西省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成为惠及全省、造福子孙的项目库。”
显而易见,只有把“项目库”内的一个个项目化为生动的现实,才能真正实现惠及全省、造福子孙的美好愿望。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省委省政府在开始之初就吹响了加快项目建设的响亮号角。
省政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相关人士介绍,我省制定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中,涉及重大项目(任务)405项,投资总额超过2万亿元。
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重大项目推进规划实施,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发展凝聚力量、坚定信心——两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江西人民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成果丰硕,令人鼓舞。
目前,规划实施方案中所列405项重大项目(任务),已有300多个投入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近5000亿元,占计划总投资近30%。
在产业经济、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镇化建设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省委作出的“项目多发展快,大项目大发展”的判断得到了生动印证。据统计,规划实施方案中,投资百亿元以上的项目多达39个。截至9月底,这些超大型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707.83亿元。以吉泰工业走廊为例,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仅今年三季度就完成投资158.34亿元,环比增长89.9%,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昂首跨越百亿元大关。
以科技和低碳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省加速崛起,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实施方案中,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总投资5966.65亿元,占产业类项目的87.9%。今年第三季度,我省完成投资1746.23亿元,比第二季度增加517.7亿元。光伏、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航空制造、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这些重大项目的支撑下,我省过千亿元优势产业阵容迅速扩大——2010年,全省新增3个销售收入过千亿元产业,分别为钢铁、石化、食品;有色产业销售收入更是突破2000亿元,达2960.5亿元。
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导工程,彭泽核电工程、万安核电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天然气入赣工程等十二大生态经济工程强势推进,为全省优化能源结构、保护“一湖清水”、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据介绍,十二大生态经济工程估算总投资额高达3600亿元。
以项目为载体,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带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快速发展。2010年和今年前三季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4.6%和12.9%,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强力带动下,奋力前行的我省正毫无悬念地向着“万亿元俱乐部”发起最后一程的冲刺。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我省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的势头趋于明显——全省森林覆盖率由60.05%迅速提升到63.1%,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由76.3%上升到80.5%,11个设区市城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十一五”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超额完成,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居全国前列。
争取国家部委和央企支持、凝聚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勇于创新、先行先试,不断提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品牌效应
两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品牌效应日益提升,支撑江西实现跨越发展的“软实力”大为增强。
大力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我省一揽子争取国家支持创造了机遇和条件。两年来,我省先后与40多个国家部委、央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一大批项目、资金及相关优惠政策先后落实到位。仅以争取交通建设资金为例,2010年,国家投入我省的资金高达50亿元,今年又新增80亿元,预计到年底将达到140亿元。
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我省着力培育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软实力”,在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上形成了明显的“洼地”效应。两年来,我省先后举办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以低碳为标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向我省集聚。
数字显示,201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对全省利用外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4%;利用5000万元以上省外资金中,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资金,对全省利用省外资金增长的贡献率为78.5%。今年以来,全省增资扩股外资项目中,位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项目占到80%。
绘好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线路图”,建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巨大支持下,省委省政府用好用足用活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权,带领全省人民以科学的态度、巨大的勇气、艰苦的实践,努力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先后建立了“五河”及东江源头生态补偿试点、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同时,积极争取将东江源头和鄱阳湖湿地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范围;
萍乡、景德镇、南昌、新余、鹰潭、上饶6个城市先后进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低碳经济发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试点等国家相关改革试点单位名单;
在统一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对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实行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等方面,我省先后创新出台了5项价格机制;
在金融领域,鄱阳湖产业投资基金顺利组建,新材料创业投资基金成功设立,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所即将挂牌营运……
在资源产权交易方面,我省再次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面——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进一步创新发展,开展林权交易712宗,成交金额达7.1亿元;
与此同时,绿色GDP核算试点、农村宅基地流转试点、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水权交易改革试点、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大交通改革和城际交通公交化试点、建立环保技术交易市场等7项先行先试举措,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前期工作。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期间,代省长鹿心社在参加南昌市代表团审议时,着重强调:“要紧紧抓住国家赋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先行先试的宝贵机遇,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为进一步加快发展营造更优环境,注入更强动力”。
在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世纪探索中,4400万江西人民在省委省政府正确带领下,大开放的步伐更加激越,创新探索、求真务实的勇气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一条富裕和谐秀美的康庄大道,正在科学发展的“线路图”上渐次伸展,振奋着江西人民的雄心、引领着赣鄱儿女奋勇向前。
变化真真切切,崛起实实在在——承载着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宏伟抱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不断迈上新高度
两年来,人们不断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绿色赣鄱的青睐与赞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森林旅游……一个个和江西有关的旅游新名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2009年,我省接待旅游人次不足1亿人次,今年预计将迅速超过1.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也将由676亿元上升到1000亿元以上。
两年来,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江西以生态领域的迅速成长,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卷——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6%;各设区市建成区绿化率高达48.9%;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饭店、绿色企业等各种创建活动在赣鄱大地上广泛开展……
两年来,江西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丰硕成果,呈现出经济增速较快、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今年第三季度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279.1%,创历史同期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1.8%,比工业平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达到67%;增长速度位居全国第二的外贸出口,其产品构成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份额达到41.2%……
两年来,我省不断加大社会事业、生态环保领域的投入。规划实施方案中,涉及这两项领域的投资进度,至今年9月底已分别达到总投资额的55.9%和42.8%。在一个个民生项目的实施中,全省群众正感受着身边真真切切的变化,感受着实实在在的绿色崛起进程。
一年开好局,五年见成效,十年大跨越。两年过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方兴未艾,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依然是等待着我们解答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突破,绿色产业蓬勃兴起,为我省发挥独特的生态优势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后发赶超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报告要求:“要更加注重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有关政策效应,加快形成各展优势、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省发改委主任、省政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许爱民认为,当前,要迅速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按照重点在扩大先行先试领域上下功夫,要在巩固生态环境上下功夫,要在扩大部委(央企)合作上下功夫的布置和要求,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龙头和先行示范区。
乘势而上、再建新功——是每一个江西人当仁不让的选择。我们相信,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我省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信心必将越来越坚定,抢占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的动力必将越来越强劲,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康庄大道必将越走越宽广。
本报记者桂榕 何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