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发展新信号


信心满怀话发展 记者 赖杰 摄

  2011年12月30日至31日,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定出工作基调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指明了四个着力重点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投资拉动、产业支撑。

  工作基调、着力重点和主要任务明确,2012年绵阳经济发展轮廓清晰显现。

  记者 马新友

  稳定增势

  稳的是高速发展态势

  会议指出,我市经济外向度较低,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较小,当前又面临扩大内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和发展实体经济等战略机遇,还面临灾区发展振兴、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等特殊机遇,加之近年坚持不懈抓规划、抓项目、抓产业、抓投资,在灾后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推进的基础上,确定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工作基调,符合绵阳实际。

  “稳”和“进”都是积极的信号,能稳住也是进。会议认为,绵阳作为全省第二大城市地位的基础更加巩固,加快发展有利好条件支持。总体来看,绵阳经济发生了质的明显变化,具备了更好更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呈现出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态势和趋势。一定要继续在高位平台上实现更大发展。

  加快做大做美做通城市将是新年两化互动的重点。会议提出,牢牢把握两化互动这一中长期战略,加快做大做美做通城市。围绕打造“六个绵阳”,坚持“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城市”三位一体,建设显山露水、绿色低碳、现代生态的百万人口大城市。

  把新区建设作为两化互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建设城南新区、城西新区,推进多中心、组团式、产城园城一体化发展,构建新型现代城市形态。

  完善以绕城高速公路、二环路为重点的城市交通主骨架,改造提升成绵广高速磨家、金家林、机场“三个进出口”,改造和建设剑南路、火车站至机场直通道、一环路南段“三条主干快速通道”。

  加快建设健康生态绿道,打造沿二环路、涪江右岸城区段、三江湖左岸“三条生态绿化带”。科学设计重要节点的总体风格和基本色调,形成富有特色的建筑艺术风格。

  加快石塘、龙门、新皂现代物流园区建设,规划建设科技城金融集中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传统旅游,加快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娱乐业,抓紧新建一批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

  抓好成绵乐客运专线、成兰铁路、成西客运专线建设,规划建设绵遂铁路,做好绵南铁路和火车货站搬迁前期工作。力争成绵高速复线、成绵南高速建成通车,加快绵九、绵南、绵达高速前期工作,加快建设省道302线、205线和101线绵阳境内路段,启动各县之间的高速通道工程,加快农村公路和乡村断头路建设。航空方面,进一步完善机场配套设施,加大主要航线培育投入,加快绵阳航空基地建设,把绵阳机场建成四川航空次枢纽。

  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稳定工业经济高位增长势头。大力实施优势企业、产业、园区“三倍增计划”,抓一批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拳头产品。

  推进优势企业倍增,抓好长虹富士康智能手机、九洲军民融合产业园、攀长钢改造提升、华晨汽车动力总成、川汽新能源汽车、东材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丰谷酒业万吨曲酒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新晨动力、长虹佳华、六合锻造等企业上市。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推进产业倍增,扩大现代高端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2+4”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产业集群;抓好规划制定和实施,加快培育壮大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园区倍增,根据园区建设需要布局城市新区,建好城市新区服务园区发展,加快打造以科创区为主导的科教创新区、以高新区为主导的城西新区和以经开区为主导的城南新区。

  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落实部门和县市区、园区招商引资责任,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和成渝四个区域,聚焦央企、欧美、日韩、台港澳四大板块,突出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招商,注重高端切入、成链配套引进,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重点抓好十二届西博会签约项目和蓝天、神华等项目的跟踪落实。

  会议提出,要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让群众不仅在统筹城乡的结果中充分受益,而且在统筹城乡的过程中及时受益。

  加强城乡规划统筹。坚持全域规划,结合总体发展布局,科学定位城乡功能,形成绵阳城区、县城、乡镇和新农村相互衔接、架构合理的规划体系。坚持全面规划,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文化保护通盘考虑、合理安排。

  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借鉴试点地区经验,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晰农村财产权属关系。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行以产权为纽带的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发挥金融和社会资本对农村发展的催化加速作用。在坚决保护耕地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探索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抓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拓展城乡发展空间。

  加强公共服务统筹。促进城乡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建设,逐步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构建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城乡的新机制。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解决好人口、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的问题。探索建立城市和农村统筹推进的协调发展机制,在新型城镇化中同步解决好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