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丰市深入推进“两海”齐抓工作纪实


   大丰与“海”有缘。地处黄海之滨,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使得大丰在江苏沿海开发的浪潮中一跃站在了最前沿;有三大沪属驻丰农场,数万上海知青在此留下青春印记,使大丰与上海血脉相连,人文相亲。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大丰接轨上海占尽先机。    又是一年春来到,卯酉大地万象更新、生机勃勃。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而回首过去的一年,大丰的发展征程中又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篇章。这其中,来自“两海”的消息尤其令人振奋。大丰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一千万吨大关,标志着大丰港向江苏沿海中部地区亿吨大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继上海中山医院之后,我市又与长海医院签订了“一卡通”协议,接轨上海继续向纵深推进……近年来,我市一直坚持“工业强市、‘两海’齐抓、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其中,“两海”齐抓是核心战略。沿海发展是大丰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接轨上海是大丰优势所在、特色所在。沿海是空间,上海是动力,我市以沿海策应上海,以上海提升沿海,优势叠加,互动并进,力争在区域竞争中实现新跨越。
    沿海开发:百里海岸跃动大丰蓝
    题记:从35万元起家到建成国家一类口岸,从简单的招引项目到建设特色产业港,从一片荒滩到一个新港城的崛起,从农业大县到沿海经济高地的华丽转身。近20年来,大丰人一步一个脚印,向大海进发,向幸福出发。如今,112公里的海岸线已经成为大丰、苏北乃至全省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蓝色经济的劲风吹遍卯酉大地。
    三港联动:催生发展新动力
   时间回溯2005年10月28日,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在视察通航不久的大丰港时强调指出,大丰跨越式发展的希望在港口,要确立“以工兴港、以港兴海、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发展战略。按照这16字方针,我们一路前行,不仅创造了沿海开发速度的奇迹,还实现了质的蜕变。
    几年来,这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承载了大丰几代人梦想的大丰港,从最初的两个泊位,发展到8个泊位,吞吐量达到1200万吨,成为上海港的喂给港和连云港的组合港,在江苏沿海开发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位居江苏沿海中部,112公里的黄金海岸线,让我们“以港兴海”有了足够的底气。坚持建设特色产业港不动摇,坚持“三港”联动不动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港口建设一路提速。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新驱动,一期码头、二期码头、三期码头的建设成就令人瞩目。
    翻开大丰港建设的日历表,从2005年10月18日的开港试通航,到2011年 11月4日,大丰港货物吞吐量突破千万吨,成为盐城市第一个吞吐量突破千万吨的港口,到2011年12月22日,装载着200只集装箱的巴拿马籍“大平”号班轮,从韩国木浦港首次直航大丰港,平稳靠泊一期码头,大丰港书写了太多的辉煌。
    以港口建设为龙头,全面突破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市沿海开发的成功实践。随着2个5万吨级(兼靠8万吨级)石油化工码头和1 个5000吨级大件码头的试通航,大丰港码头泊位达到8个。同时,博汇、三林等6个业主专用泊位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大丰港正朝着亿吨大港的目标全力迈进。
    以特色码头带动特色产业,是我市港口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有了特色码头,投资500亿元的博汇项目来了,联鑫特钢来了,亿王亚哥造纸、三鼎石化、博海木材深加工及贸易、明珠电力设备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港区。因为有了特色码头,海洋生物、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6个,石化产业园、木材产业园、重型装备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应运而生,泰昌不锈钢、宏都新材料竣工投产,华光镍业、三和不锈钢、华邦不锈钢等不锈钢新材料项目主体厂房和设备安装加快推进,思创重工科技、强盛海上风电设备等重型装备制造项目取得较大进展,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以工兴港”步履铿锵。
    大丰港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眼球。在茫茫滩涂上打造世界幸福城的伟大构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碧波浩渺的日月湖,典雅气派的半岛温泉酒店,具有异域风情的港城新天地,拔地而起的大丰港国际商务大厦……一个个地标性建筑的崛起,彰显的是一种气度和精神。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速度推进,海港新城日新月异。这里还将有半岛迪斯尼,这里还将有日月湖慢城,这里还将建成奥林匹克文化公园,港城的魅力不断绽放。
   三大支撑:叩开蓝色经济之门   驱车沿着通港大道驶入大丰港经济区,两座楼分外显眼。一座是海洋科教城,解决了科技创新的问题;一座是创投中心,解决了金融创新的问题。在这背后,还有强大的组织支撑。科技、金融、组织,这三大支撑,已经成为源动力,让大丰的沿海开发在加快奔跑的同时,更实现弯道上的赶超。
    科技支撑为沿海发展“一路助跑”。前不久,在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科研人员的攻关下,素有沿海“食人草”之称的大米草找到了“归宿”。该院将大米草用来制造环保型装饰墙板、集装箱托架等各种工业包装品,实现变废为宝。这是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结出的又一硕果。
    在实施科技创新中,我市坚持“两手抓”,一方面大力实施政产学研联合,为经济发展借智借力;另一方面,全面实施“530”计划,开拓招才引智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市已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实现深层次合作,风电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和冷温精锻、热处理设备、抛丸机等优势传统产业,在创新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金融支撑为沿海发展“亮起绿灯”。去年4月,大丰港海晶创投中心成立。在这里,商业银行、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一应俱全,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产权交易所、财务顾问公司等服务机构应有尽有。年内,这里还将集聚10家创投公司机构,引进3个基金管理公司,人驻基金8只,成为苏北沿海金融创新的新高地。一大批科技项目得到了金融支持并快速孵化。同时,我市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大力招商引行,全力打造企业上市“大丰板块”。2010年以来,交通银行、江苏银行、苏州银行、江南村镇银行等相继落户,辉丰公司、丰东公司先后成功上市……强大的金融驱动力,为我市沿海开发的高速前行亮起绿灯。
    组织支撑为沿海发展“强筋壮骨”。把最强的领导派在沿海开发第一线,我市坚持党政领导领办园区,人大政协领导领办项目,为沿海开发配强班子。把最强的干部派在沿海开发第一线,去年,我市12个镇都派出了优秀年轻干部挂职沿海办,为沿海开发添砖加瓦。把最新的理念用在沿海开发第一线。在每月一课学习辅导中,关于沿海开发的内容占了很大比例。此外,我市通过组织创新,变革体制机制,减少了行政主体,增加了经济主体,沿海开发活力与日俱增。
   接轨上海:升级的不仅仅是产业    题记:在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效应叠加的背景下,谋求发展的长三角各城市,都争相与上海接轨。50万亩的“飞地”,8万多名上海知青的独特人脉,则赋予了大丰人无我有的优势和特色。
    市委书记倪峰指出:沿海是大丰的资源,而大丰的资源对于上海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上海当前正在着力减少一般制造业、增加服务业,在这方面大丰可以策应上海,承接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大丰沿海开发水平要提高、要实现跨越发展,这正需要依赖于上海。跳出苏北接轨上海,使得大丰的发展一路加速。从经济合作到民生互通,再到理念相融,大丰升级的不仅仅是产业。
    产业转型:上海投资贡献颇丰
   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的一大重点是建设三大港口群,三大港口群又有三大龙头港,大丰就是其中之一。而在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里,自然少不了上海合作的身影。大丰港在其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始终和上海港务集团保持合作,两者在码头建设、航线营运、港口管理、人才交流等各方面都有不同层次的联动。沪丰合作升级产业,两港对接并非第一例。据我市发改委统计,过去数年,上海年均落户我市的投资项目超过50个,年均资金60多亿元。目前,我市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房地产项目,甚至酒店和超市,都直接来自于上海投资。上海投资为大丰的产业转型升级贡献颇丰。这与我市在上海的“拉网式”招商密不可分。
    近年来,我市一直把上海作为驻点招商的主阵地,选派精干力量组建多个招商点,分布在浦东、宝山、黄浦等地区。敲门招商、产业招商、领导招商,一场“大丰旋风”席卷沪上企业,一个个重特大项目纷至沓来。2008年,沪丰第一个合作共建园区——光明工业园落户我市,随即,我市与上海共建的杨浦工业园、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孙桥农业开发区等园区相继建立,沪丰合作共建园区的模式日趋成熟,效果日益明显。共建园区的“大丰经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说,从招企业到招产业,从单个项目到复合园区,我市接轨上海的思路和内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全面升级:北上海名至实归    2012年元旦刚过,我市就在上海举行了知青联谊会暨北上海知青文化创意园推介会。《新民晚报》用整版篇幅对北上海知青文化创意园作了详细介绍。北上海——这个大丰的别名被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接受与认可。对于大丰人来说,接轨上海也绝不是简单的招几个项目,或者建几个园区等经济上的融入,我们要追求的还有理念、文化上等方面的全面融入。
    深化合作,加快沪丰一体化,时下已成为大丰上下的共识。我市各有关部门则根据职能,结合实际,积极主动地与上海方对接,寻找合作空间和途径,“民生接轨”正演绎出别样精彩。如今,你只要手持“上海公共交通卡大丰卡”,便能在沪丰以及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已经加盟上海交通卡的城市一路畅行,同城效应进一步升级。这在苏北是首家。如今,沪丰异地就医委托报销也全面启动,长期居住在上海的大丰人或是长期居住在大丰的上海参保人员,可以非常方便地就近在居住地指定的医保经办机构办理医疗费用报销。在中山、长海等医院更是实现了医保“一卡通”,这在苏北同样是首家。
    比起这些具体的合作方式,我市在其他方面所作的努力更加令人瞩目。每年选拔一批优秀青年干部到到上海市政府机关、大型企业挂职,把年轻干部送到上海去再学习、再锻炼,这一做法在我市已持续多年。两年来,我市把所有科级以上干部轮流送到上海浦东干部学院进行脱产培训,参加培训的干部归来后,撰写了大量心得体会,他们的共同心声是:这是一次理念的全面更新,经济理论学透了,发展思路更明了。两年来,我市开设“每月一课”讲堂,重点邀请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授课,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接受新理念,开拓新视野。这些举措,带给大丰的将是更加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这是更高层次的接轨。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大丰离上海越来越近了。北上海越来越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