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远眺新貌 王雁摄
全面振兴 李斌维篆刻

  王艳玲 李庆杨

  201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设立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承担起为全国新型工业化创造新经验、作出新示范的重任。提高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是沈阳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

  2010年,沈阳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前8个月沈阳经济区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主导产业园区达到21个,超300亿元的主导产业园区达到7个,不断撑起沈阳经济区的工业脊梁。

  尽管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现已初具规模,但尚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步得以解决。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集群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趋同,企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沈阳经济区的大部分集群企业还缺少自主品牌。要素市场无法满足产业日益发展的需求。高学历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仍短缺,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比较低。

  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有效发挥政府作用。辽宁省和各市政府应该认真梳理各城市现有的地方性政策,尽量消除各城市之间特殊优惠政策方面的差异,在市场准入、投资条件、财政税收等方面,要对各城市的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实行无差别的统一管理。在户籍、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也要联合统一制定一些制度框架和实施细则,推进一体化进程,尽快实现经济区内社保转移与医保通用。另外,加大招商力度,改进招商方法,八城市采取组团招商、网上招商、资产置换招商等各种形式和途径,吸引国内外厂商到沈阳经济区投资。同时还要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证先行企业得到应有的回报,从制度上鼓励创新。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积极鼓励创业创新,支持和引导民间投资,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增强内生动力,更好地推动一体化、同城化,建设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要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推进国企改革重组,重点推进大型企业母公司的股份制改造,通过境内外整体上市、增资扩股、出让产权等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协调地区间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八城市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框架。建立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以促进群内八城市合理的分工,使核心城市沈阳的一部分功能和产业分散到沈阳经济区内的其他七个城市,承担核心城市部分功能实现自我发展。实施城市管理数字化工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础教育的规范和均衡发展,加快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城镇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现代化设施建设,推动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

  发挥产业优势,强化产业支撑。要统筹农业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化、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要大力推动产业化与规模化,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提高企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为推进城镇化提供持久动力;推动工业园区化与集群化,提高工业产业集中度、完整度和丰厚度,结合工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推动服务业现代化,优先发展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为沈阳经济区发展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实施沈阳经济区人才整体开发战略。立足于区域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基础,以“两高”人才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充分开发海内外人才资源,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沈阳经济区开发建设各项事业中来,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加快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通过人才结构调整,最大限度满足各类产业发展需求,逐步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结构趋于合理,在产业、行业、城乡、地区和不同经济类型组织间的分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以高等职业院校和骨干企业等为主体,重点建设冶金、焊接、数控机床、电工电子专业技工培训基地,为“十大产业集群”培养大批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为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