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摘要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围绕 “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这一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团结拼搏、创新实干,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50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工业总资产达到2581.5亿元,年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6倍和3.3倍。境内财政总收入167.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5.06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48倍和2.7倍。大力实施项目兴德工程,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58.4亿元,超过前十年的总和;新上投资过亿元项目134个,东北商贸物流城、汉能光伏产业园、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大观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以及京沪高铁、德龙烟铁路、德滨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把调优农业、调强工业、调大服务业作为主攻方向,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4.1: 56.3: 29.6调整为10.8: 55.6: 33.6。粮食总产实现九连增,成为全国第一个 “亩均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被命名为中国太阳城、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被列入全省五大物流核心区域城市、六大物流节点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7.4%提高到20.5%。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海河流域7个省市考核、全国9大流域33个代表城市考核中获得双第一。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荣获低碳中国突出贡献城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等称号。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全市城镇化率比2006年提高7.0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设速度加快,老城改造效果明显,新城形象初步显现,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功能不断提升,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人文宜居品牌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县城驻地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两区同建扎实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日益凸现。企事业单位、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医药卫生体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展开,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发展环境日趋优化。 “南融北接、东进西联”战略深入实施,与济南市、青岛市、天津滨海新区等城市或地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济德一体化步伐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对接央企成果丰硕。企业上市实现突破。开发区建设提档升级。外经贸工作力度加大。成功举办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两届太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坚持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50元,分别是2006年的1.9倍和2.0倍;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增长12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由2006年的7581元提高到15946元。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办成了一批惠民利民的实事好事,各级财政用于民生事业的支出比前五年增长3.52倍。城乡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及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明显提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整合资源,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村文化大院、 “四德工程”建设成为全国典型。市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市博物馆等一批民生项目建成使用或即将运营,德州大剧院开工建设。广电、体育、防震减灾、气象、老龄、计生、妇女儿童、慈善等事业全面发展。援川工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坚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做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息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信访工作形势持续平稳向好。我市创出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信访大厅建在县委大院的做法,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控管教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对治安状况的满意率逐年提升。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组织网络,社会管理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容进一步拓展、机制进一步健全。强化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民主政治建设深入推进,人大、政协和爱国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工作取得新进展。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管武装工作、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绩,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坚持加强党的建设,执政能力不断提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更加自觉地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扎实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各级干部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圆满完成县乡两级换届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了农村党员干部星级化管理长效机制,机关、街道、国有企业、学校以及城乡社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实现新突破。深入实施廉政效能管理工程,连年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机关效能建设等主题活动,严格落实机关作风八条禁令,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了干事创业、跨越赶超的浓厚氛围。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主六大”总体要求,大力弘扬德州精神,全力实施产业强市、文化立市、生态美市、惠民安市战略,坚持改革促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实干推动,全面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励志创新图强,共同谱写幸福德州建设新篇章。
未来五年要在确保完成“十二五”各项任务、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四大目标:
一是建设综合实力领先的区域中心。实施跨越进位行动,保持高于全省、高于周边的发展速度,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人均指标大幅前移,在优势领域争当单打冠军、薄弱环节攻坚突破,开创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实力地位形象全面提升的新局面。
二是建设特色突出的产业名城。着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生物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培植若干技术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形成三次产业深度融合、支柱产业高端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建设优势明显的区域文化高地。“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德州精神成为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彰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互动并进的新优势。
四是建设共享幸福的美好家园。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倍增,城乡宜居、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让群众享受优质的教育、方便的医疗、充分的就业、完善的社会保障、满意的公共服务,满足广大群众过上更有尊严更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
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实施产业升级行动计划,以建立和完善“10+3”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重点实施“四项工程”:一是新兴产业倍增工程,着力发展高端产业,重点打造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传统产业升级工程,着力培育装备制造、化学工业、食品加工和纺织服装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三是服务业壮大工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餐饮、城市综合体和文体旅游产业,打造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名城和休闲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四是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推进农业、现代知识培训农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四大体系,培育壮大农产品 (食品)加工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京津济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抓好中心城区、县市驻地、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准确把握城镇化演进规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引领城镇化建设,以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技术创新园区支撑城镇化建设,以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城郊村改造推动城镇化建设,努力把德州建设成为外地人羡慕、投资者向往、德州人自豪的幸福家园。
不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建成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一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组织动员各类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围绕扩能、产业升级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引进一批拥有关键技术的战略合作者,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十家骨干企业、十个重点项目、十个研发机构、十个服务平台 “四个十”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 (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形成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基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与创业支持。三是汇聚国际国内人才。强化柔性引才理念,加快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积极构建大规模引进、提升、对接、聚集四大人才板块,突出抓好811人才引进、双万人才提升、双千对接合作、 1313人才聚集四项人才计划。推进重点人才工程落实,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引进载体平台的作用,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和急需人才。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人才激励选拔机制,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把各类人才集聚到建设幸福德州的宏伟事业中来。
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继续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为发展增添活力。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着力破解融资难题,在引进金融机构、推进企业上市、建立产业基金上下功夫;着力破解土地制约难题,在促进增减挂钩、提高利用效率上见实效;着力破解城市扩张难题,在盘活土地资源及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上出实招;着力破解城乡统筹难题,在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上用气力。牢固树立开放即发展、招商即发展的观念,把招商引资作为转型跨越的重大举措,坚持外资、外经、外贸、外智“四外” 联动,产业链、基地化、精细化招商并举,大力承接产业组团式转移,着力引进创新技术好特别是能够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高新型项目。推动骨干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在合作竞争中实现更大发展。继续深化 “南融北接、东进西联”战略,抢抓高铁开通的机遇,最大限度地放大“同城效应”和 “拉动效应”。高起点推进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用足用活政策,突破乐陵、庆云,提升整体水平。加速融入蓝色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圈,在更大范围内承接转移、更高水平上借势发展。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完善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以政务信用为关键、以商务信用为重点、以社会信用为基础,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打造 “诚信德州”品牌。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深入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四德工程”。坚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化文明县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着力弘扬新时期德州精神,进一步凝聚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功能完善的重大文化设施,把市博物馆、大剧院、体育中心打造成为德州文化发展的标志性建筑;高水平规划建设市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科技馆,加快市县两级工人、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推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晋档升级。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财政向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力争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社区)文化大院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集成与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机关、社区、企业、村镇、校园文化,形成文化大发展的生动局面。
大力繁荣地域文化精品创作。围绕运河文化、董子文化、大禹文化、汉唐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和太阳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推出一批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建设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组织广大艺术工作者走上改革发展第一线,从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中汲取营养,推出展示发展成果、反映群众心声的精品力作,打造新时期德州文化品牌。认真落实各级扶持文艺创作的政策措施,对文艺工作者要充分信任、热情支持、真诚关怀,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良好条件和广阔空间。
努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加快培植一批高端、高质、高效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兴办文化企业,力争五年内发展10家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文化产业集团。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在重点发展主城区文化产业的同时,文化资源丰富的县、乡、村要规划布局一批特色文化产业,每个县市区至少规划建设1个文化产业园区。着力放大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旅游等支柱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演艺娱乐、体育健身、艺术品交易等优势文化产业,努力培育文博会展、信息服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打造区域演艺文化名城、旅游文化名城、体育文化名城、鉴赏文化名城。
加快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坚持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不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坚持增加投入、转换机制、改善服务,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坚持创新体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在推进方法上,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职工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通过改革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共建共享 令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着力提高群众收入。把加速膨胀社会财富、提高群众收入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统筹提高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促进群众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积极倡导创业富民。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落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力争群众收入五年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提高统筹层次,增强保障能力,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 “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福利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切实维护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积极实施危旧房改造,力争到“十二五”末近半数农户住上新房。
积极发展普惠均衡的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质发展,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发展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同等同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 “订单式”培养模式。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德州学院尽快升格为德州大学,高职院校力争建成省级示范院校,构筑鲁冀边界教育高地。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健康。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牢固树立以群众工作统揽社会管理的理念,在管理服务中加强群众工作,从 “重管理”向 “重服务”转变;牢固树立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理念,从政府 “包办”向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转变;牢固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实现由 “事中处置、事后维稳”向 “事前预防、事要解决”转变;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从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转变。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抓好流动人口、特殊人群、 “两新”组织、信息网络服务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实行城乡社区扁平化、网格化管理。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让各种意见和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12345市民热线和政务服务平台的作用,全面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深入推进 “平安德州”建设。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努力建设全国最安全城市。抓好依法行政,坚持廉洁公正高效司法,争创全省首批法治城市。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建成一批绿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积极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构筑森林公园、绿色走廊、风景林地、林荫通道、防护绿带于一体的城乡绿地系统;做好中心城区水的文章,形成独具特色的水城一体风貌;抓好大气、水和固废辐射污染防治,让德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道德文化知识,开展生态教育,树立低碳理念,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凝聚干事创业、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坚持理论武装与强化理想信念相结合,抓好党员干部信仰、信念、信心教育,注重强化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坚持理论武装与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相结合,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坚持理论武装与解放思想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上与时俱进,行动上锐意进取,工作上创新发展。坚持理论武装与大规模培训干部相结合,培养造就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理论武装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相结合,着力构建促进工作落实的科学机制,努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加强组织建设,打造德才兼备、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把领导班子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全市各级领导班子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格外关注那些心系群众、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格外关注那些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格外关注那些长期在基层和艰苦环境中工作并创出实绩的干部,树立起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的导向。全面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搞好干部竞争选拔,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保持县市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完善落实县乡党委书记党建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丰富活动内容,健全长效机制,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浓厚氛围。
加强作风建设,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建立完善直接联系群众的机制,开展机关干部大走访活动。推广领导挂帅、一线工作、挂牌督导、现场办公、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工作方法。坚持典型示范、正面引导,深入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决防止和克服讲排场、比阔气、图享受的奢靡之风。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实施廉政效能管理工程,积极构建具有德州特色的惩防体系。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扎实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严格落实 《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充分发挥监督的约束作用,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群众监督与专门机关监督相结合,重视新闻媒体和网络的监督作用,全面推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充分发挥惩治的震慑作用,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始终保持惩腐强劲势头,对腐败分子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共谋发展、共促跨越的强大合力。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不断改进领导方法和执政方式。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主要精力用在把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和行使权力,使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和人事任免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支持政府依法行使职权,为政府集中精力抓发展创造条件,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市,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及侨务政策,密切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赋予更多资源和手段,支持群团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凝聚起建设幸福德州的强大力量。强化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