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高铁新区将成城区建设主战场
?报告指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按照“东进、西优、南控、北延”原则,把城区建设的主战场放到高铁新区,大力推进德陵一体化,加快平原、武城、宁津与中心城区对接步伐,积极构筑“一心四极、组团发展”的新格局,力争未来五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城区人口分别达到100平方公里、100万人。
高铁新区规划效果图
??报告指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按照“东进、西优、南控、北延”原则,把城区建设的主战场放到高铁新区,大力推进德陵一体化,加快平原、武城、宁津与中心城区对接步伐,积极构筑“一心四极、组团发展”的新格局,力争未来五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城区人口分别达到100平方公里、100万人。
??超前规划、统筹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较高的投资强度,全力推进道路、供排水、供热供气、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等市政工程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实现扩容提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太阳能、水、绿等特色,高标准建设东部新区、南部生态片区、“三河六岸”区段等标志性地段。巩固创卫成果,综合运用数字化、网格化等方式,不断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
报告摘引》》
更大范围借势发展放大“同城效应”和“拉动效应”
高起点推进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牢固树立开放即发展、招商即发展的观念,把招商引资作为转型跨越的重大举措,坚持外资、外经、外贸、外智“四外”联动,产业链、基地化、精细化招商并举,大力承接产业组团式转移,着力引进创新技术好特别是能够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高新型项目。
??推动骨干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在合作竞争中实现更大发展。继续深化“南融北接、东进西联”战略,抢抓高铁开通的机遇,最大限度地放大“同城效应”和“拉动效应”。高起点推进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用足用活政策,突破乐陵、庆云,提升整体水平。加速融入蓝色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圈,在更大范围内承接转移、更高水平上借势发展。
报告摘引》》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大力推进三网集成与融合
打造德州文化发展的标志性建筑
??报告指出,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功能完善的重大文化设施,把市博物馆、大剧院、体育中心打造成为德州文化发展的标志性建筑;高水平规划建设市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科技馆,加快市县两级工人、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推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晋档升级。
??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财政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力争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社区)文化大院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集成与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机关、社区、企业、村镇、校园文化,形成文化大发展的生动局面。
报告摘引》》
每个县市区至少建1个文化产业园区
打造各类区域文化名城
??报告指出,努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着力培育产业龙头,实施政策激励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快培植一批高端、高质、高效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兴办文化企业,力争五年内发展10家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文化产业集团。
??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在重点发展主城区文化产业的同时,文化资源丰富的县、乡、村要规划布局一批特色文化产业,每个县(市、区)至少规划建设1个文化产业园区,提高产业发展的聚集辐射能力。着力放大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旅游等支柱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演艺娱乐、体育健身、艺术品交易等优势文化产业,努力培育文博会展、信息服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打造区域演艺文化名城、旅游文化名城、体育文化名城、鉴赏文化名城。
报告摘引》》
百姓创家业 能人创大业
积极倡导创业富民,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开展全民创业行动
??报告指出,着力提高群众收入。把加速膨胀社会财富、提高群众收入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统筹提高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促进群众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积极倡导创业富民,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大业”的生动局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培训力度,落实援助制度,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让广大职工更加体面地劳动、更有尊严地生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落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力争群众收入五年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报告摘引》》
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
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报告指出,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以城镇职工(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的医保体系,巩固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水平,推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提标。
??依法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提高统筹层次,增强保障能力,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逐步实现应保尽保。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福利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切实维护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救助水平。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积极实施危旧房改造,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
报告摘引》》
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同等同质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报告指出,积极发展普惠均衡的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质发展,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发展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同等同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德州学院尽快升格为德州大学,高职院校力争建成省级示范院校,构筑鲁冀边界教育高地。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新增卫生资源重点向基层和薄弱环节倾斜。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公立医院现代管理水平,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形成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健康。
报告摘引》》
生态德州做美做靓
建成一批绿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积极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足做美做靓生态,让广大群众生活惬意、崇尚自然、心情愉悦。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建成一批绿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积极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构筑森林公园、绿色走廊、风景林地、林荫通道、防护绿带于一体的城乡绿地系统;做好中心城区水的文章,形成独具特色的水城一体风貌;抓好大气、水和固废辐射污染防治,让德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道德文化知识,开展生态教育,树立低碳理念,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超前规划、统筹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较高的投资强度,全力推进道路、供排水、供热供气、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等市政工程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实现扩容提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太阳能、水、绿等特色,高标准建设东部新区、南部生态片区、“三河六岸”区段等标志性地段。巩固创卫成果,综合运用数字化、网格化等方式,不断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
报告摘引》》
更大范围借势发展放大“同城效应”和“拉动效应”
高起点推进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牢固树立开放即发展、招商即发展的观念,把招商引资作为转型跨越的重大举措,坚持外资、外经、外贸、外智“四外”联动,产业链、基地化、精细化招商并举,大力承接产业组团式转移,着力引进创新技术好特别是能够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高新型项目。
??推动骨干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在合作竞争中实现更大发展。继续深化“南融北接、东进西联”战略,抢抓高铁开通的机遇,最大限度地放大“同城效应”和“拉动效应”。高起点推进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用足用活政策,突破乐陵、庆云,提升整体水平。加速融入蓝色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圈,在更大范围内承接转移、更高水平上借势发展。
报告摘引》》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大力推进三网集成与融合
打造德州文化发展的标志性建筑
??报告指出,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功能完善的重大文化设施,把市博物馆、大剧院、体育中心打造成为德州文化发展的标志性建筑;高水平规划建设市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科技馆,加快市县两级工人、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推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晋档升级。
??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财政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力争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社区)文化大院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集成与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机关、社区、企业、村镇、校园文化,形成文化大发展的生动局面。
报告摘引》》
每个县市区至少建1个文化产业园区
打造各类区域文化名城
??报告指出,努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着力培育产业龙头,实施政策激励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快培植一批高端、高质、高效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兴办文化企业,力争五年内发展10家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文化产业集团。
??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在重点发展主城区文化产业的同时,文化资源丰富的县、乡、村要规划布局一批特色文化产业,每个县(市、区)至少规划建设1个文化产业园区,提高产业发展的聚集辐射能力。着力放大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旅游等支柱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演艺娱乐、体育健身、艺术品交易等优势文化产业,努力培育文博会展、信息服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打造区域演艺文化名城、旅游文化名城、体育文化名城、鉴赏文化名城。
报告摘引》》
百姓创家业 能人创大业
积极倡导创业富民,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开展全民创业行动
??报告指出,着力提高群众收入。把加速膨胀社会财富、提高群众收入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统筹提高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促进群众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积极倡导创业富民,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大业”的生动局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培训力度,落实援助制度,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让广大职工更加体面地劳动、更有尊严地生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落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力争群众收入五年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报告摘引》》
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
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报告指出,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以城镇职工(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的医保体系,巩固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水平,推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提标。
??依法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提高统筹层次,增强保障能力,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逐步实现应保尽保。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福利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切实维护职工、青少年、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救助水平。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积极实施危旧房改造,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
报告摘引》》
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同等同质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报告指出,积极发展普惠均衡的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质发展,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发展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同等同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德州学院尽快升格为德州大学,高职院校力争建成省级示范院校,构筑鲁冀边界教育高地。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新增卫生资源重点向基层和薄弱环节倾斜。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公立医院现代管理水平,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形成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健康。
报告摘引》》
生态德州做美做靓
建成一批绿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积极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立足做美做靓生态,让广大群众生活惬意、崇尚自然、心情愉悦。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建成一批绿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积极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构筑森林公园、绿色走廊、风景林地、林荫通道、防护绿带于一体的城乡绿地系统;做好中心城区水的文章,形成独具特色的水城一体风貌;抓好大气、水和固废辐射污染防治,让德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道德文化知识,开展生态教育,树立低碳理念,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