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党代会报告解读:划定现代化路线图


  


  水母网2月3日讯(YMG记者李少鹏 孙长波)  昨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市委书记张江汀代表中共烟台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抓住战略机遇,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报告。    报告指出,经过过去五年的接续奋斗,2011年,全市年人均生产总值迈上了1万美元台阶,已明显多于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分别高出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值8500多元和3700多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城市化水平以及恩格尔系数等方面指标,均达到或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目标体系的要求。以此为标志,烟台站在了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起点上。
    报告在向参会代表总结过去5年辉煌成就的同时,更划定了今后5年烟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路线图”,勾勒出一个经济更加繁荣发达、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市更加智慧美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富有现代气息、饱含文化底蕴、拥有秀美山川的新烟台。
    本报着重就报告中涉及的经济、城市建设、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要点进行了剖析解读,回味烟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百姓得到的实惠,并畅想今后5年现代化建设将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过去五年尽享全面小康社会
    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20位
    【摘要】过去5年,烟台地区生产总值在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元台阶”之后,2011年达到4906.8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20位、在全省17城市中列第2位;地方财政收入从2006年的112亿元起步,2011年突破300亿元,五年增长1.7倍。
    【深读】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同时,烟台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传统支柱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由2006年的1家增加到16家,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
    同时,第三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幅,占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粮食生产连续九年喜获丰收,三次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9:60.8:30.2,调整为7.4:57.7:34.9。
    改革开放:5年实际使用外资70.5亿美元
    【摘要】继成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烟台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机遇。在坚持“蓝色”统领、统筹推进的同时,烟台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也迈出重要步伐。
    【深读】5年来,海阳核电、烟台化学工业园、牟平滨海开发、龙口集中集约用海等一批投资数百亿、上千亿元大项目,引领全市经济加速向蓝色拓展、向高端提升、向生态转型。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深化了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企业集团化、公司制改革力度加大,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确立。
    对外开放方面,全市5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70.5亿美元,来烟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60多家;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由2006年的15.8%提高到19.3%;境外投资区域扩大到4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实现多元化,境外工贸区建设、海外资产并购成为新亮点。经济园区开发开放层次大幅度提高,对全市贡献份额持续扩大,成为对外开放主阵地、经济建设主力军。
    城乡建设:新型城镇化体系已基本形成
    【摘要】5年来,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域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节点、新农村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在烟台已基本形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7.2%。
    【深读】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形象变美,建成区面积由172平方公里扩大到265平方公里;适应大城市发展要求、有利于各区融合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拉开;“一山两河”“一线三岛”开发取得积极进展,新火车站、文化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投入使用,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水平全面提升,有特色的大体量建筑明显增多。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个县级市跨入中等城市行列、20个镇街成为国家重点镇和省中心镇。
    此外,大交通、大能源、大水源格局加速形成,以烟台港西港区、潮水国际机场、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海阳核电、胶东调水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基础设施集中启动建设,影响多年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社会事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42元
    【摘要】过去5年,烟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长足进步,体育、民政、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就业率稳步提升,家庭财产逐年增多,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
    【深读】2011年,烟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542元,5年增加121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16元,五年增加5644元;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
    5年间,烟台先后荣膺两届“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全国地级市中仅有的两个“三连冠”城市之一;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五连冠,再次捧得“长安杯”;先后六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新增“中国最具潜力投资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城市”等多项国际性、国家级荣誉和品牌,城市美誉度和知名度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