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依据资源环境禀赋安排生产力布局


  一方面,要根据产业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每种产业对环境、资源、市场的要求不同,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产业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必须在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要考虑地方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生产力过度集中可能会造成环境恶化。
 
  和谁对话?

  孙久文,北京市人,1956年12月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

  为什么对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把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保要求结合起来,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我们想知道,什么是生产力布局?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我国的生产力布局现状如何?怎样才能做到生产力布局与生态环保要求相结合?

  对话人  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黄婷婷

  点击一
  焦点关注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性
  关键思路

    生产力布局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影响

  记者:什么是生产力布局?生产力布局有何重要性?

  孙久文:生产力布局最早的叫法是生产布局,主要研究农业和工业布局。后来普遍称为产业布局,因为包括了第三产业。上世纪80年代末以后,统称为生产力布局。与原来产业布局只是研究产业的基本分布情况,也就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产业相比,生产力布局更重视研究如何对已经形成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简单地说,生产力空间布局指的就是生产力如何在国土空间内合理配置。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术界对生产力布局这个问题探讨得比较多,最近10年则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带动产业布局优化。但是,最近一两年,国家层面又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学术界也重新开始加大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一是因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再是一穷二白,有条件去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二是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有必要回头看看生产力布局分布是不是合理。

  研究和规划生产力布局十分重要。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生产力布局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某一个产业或者某一个区域的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将会对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布局产生负面的影响。即便是某一个产业从局部来讲布局是合理的,但对于全局的影响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其次,生产力布局具有长期性的影响。如果某个产业的布局不合理,将对国民经济造成长期的重大损失。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地方要建设一个钢铁厂,如果离铁矿石产地、煤炭产地和消费市场都比较远,就会增加成本,而且这种成本的增加会从这个企业诞生一直延续到它退出生产的领域。因此,我们必须注意防止生产力布局的随意性,要看到一旦发生失误,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几十甚至上百年。再次,生产力布局一旦形成,改造很困难。假如一家大型企业已经建成,如果这家企业的选址是不科学的,所谓不科学是指生产成本的增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某类资源的过度消耗等,再想去搬迁是很困难的,可能要支付十分庞大的搬迁和改造费用。

  点击二
  焦点关注

    生产力布局的原则
    关键思路
    发挥地区优势,接近原料产地、能源产地和消费市场,保护环境,巩固国防

  记者: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生产力布局也相应地存在差异,但是普遍而言,生产力布局还是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是什么样的?
 
  孙久文:生产力布局是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循的:一是各地区要发挥各自优势。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是不同的,在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下,各个地方都能发挥比较优势。二是生产力布局要尽可能接近原料产地、能源产地和消费市场。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选择最佳方案,从空间上节省成本。三是保护环境。无论发展的是什么产业,都要尽可能地保护当地环境,使各地环境逐渐改善而不是受到破坏。四是巩固国防。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要有利于国防的巩固,有利于军事事业的发展。

  一个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不一定要求遵循所有原则,但至少要遵守某些原则。对于地方来说,决策者一定要有合理规划生产力布局的意识,这样才能防止地方发展的任意性。生产力合理布局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国土空间内,各个区域都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达到“普遍沸腾”的状态。

  点击三
  焦点关注

    我国生产力布局存在的问题
  关键思路

    生产力在一些地区过度集中

  记者: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而西部一些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环境优势有待发挥。这是否说明我国生产力布局不是特别合理?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孙久文:我国生产力布局处于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要判断生产力布局是否合理,要看地区发展差距、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我国的生产力布局还不能说特别合理,生产力在国土空间内的配置还有待优化。

  最突出的问题是,生产力在一些地区过度集中,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3个大城市圈,各种产业都比较多。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土地面积只有10万平方公里左右,但是占全国GDP的1/5还要强。要知道,一个区域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如果生产力过度集中,就会造成资源短缺,对生态环境产生过大的压力。
 
  记者:我国近年来出台了一些区域规划文件,学者对此褒贬不一。您的观点是什么?这些文件是否对生产力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孙久文:近两年来,国家发布了很多区域规划文件,虽然不是专门的生产力布局规划文件,但核心其实就是生产力布局。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虽然一些学者对这些区域规划有质疑,但我认为这些规划对地方发展是有好处的,因为每个规划都是根据当地资源环境特点制定的,都对区域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可以保证区域有一个固定的发展方向。只是这些规划都是零散的,如果国家可以制定一个总体的生产力布局规划,把所有的区域规划统一起来,效果会更好。

  点击四
  焦点关注

    发达国家生产力布局的经验
  关键思

    路设立专门委员会,开展国土综合整治规划,发挥市场的作用

  记者:发达国家是如何设计和规划生产力布局的?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孙久文:一些国家高度重视生产力布局,并设立了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比如,前苏联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就成立了国家生产力配置委员会,专门研究和规划生产力布局,形成了发挥不同地区优势的经济带,如贝加尔湖地区发展的是水电,远东地区造船业发达。虽然受到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生产力布局也不尽合理,但其对生产力布局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法国同样设立了专门的委员会,研究生产力在空间内如何有效配置。曾经有一段时期,法国大部分的生产力都集中在巴黎,戴高乐执政之后,在巴黎大区之外成立了8个大区,主要任务就是把生产力分散开,形成均衡状态。

  日本也非常重视生产力布局问题。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企划厅就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国土综合整治规划,当时的目的就是控制京都和大阪的产业规模。目前,日本已经开展了5次全国国土综合整治规划,通过分析生产力布局现状,提出一些原则性建议,引导生产力布局方向。

  美国的生产力空间布局是相对均衡的,这主要是因为其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发挥了地区比较优势,同时政府的干预也是十分成功的。例如,上世纪30年代开始的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工程,美国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管理局,统筹规划和开发这个区域;美国政府的投资和政府采购,也对生产力空间布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二战时期在美国的西部和南部形成了大规模的军工生产能力,直至今天美国军方的采购仍是支持这些企业生存的主要支撑。在这种政府与市场结合的作用下,美国的生产力布局具备了十分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北大西洋和五大湖地区是传统的产业区,分布有大量的金融、现代服务、汽车、钢铁、电子等产业,太平洋沿岸是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分布区域,主要有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军工等产业。中部地区主要是农业区和农产品加工区,粮食加工、屠宰、肉类加工等产业发达。南部地区是著名的“阳光地带”,形成了石化、航天、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地带。

  国外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在生产力的空间合理布局方面应当担负主要的责任,包括制定规划、区域开发和协调区域关系等。同时,市场对企业的选址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市场力量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方面的作用。

  点击五
  焦点关注

    生产力布局如何与生态环保相结合
  关键思路

    根据产业自身特点选择自然环境,产业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充分考虑地方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

  记者:您前面提到,生产力布局应该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具体而言,生产力布局如何与生态环保要求相结合?
 
  孙久文:首先,要根据产业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每种产业对环境、资源、市场的要求不同,某一种产业布局应该在什么地方,是有客观要求的,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比如,一些产业特别耗水,所以不宜建设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

  其次,产业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以有色金属产业为例,其最主要的成本是电能,可以建设在大型水电站附近。但是由于水电站附近就是大型水库,如果发展这一产业,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必须在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第三,要考虑地方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一个地方的生态承载力是一定的,生产力过度集中可能会造成环境恶化,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这一问题。如长三角和珠三角有一些地区,原本自然条件很好,但由于产业过于集中,酸雨等环境问题已经比较严重。

  需要指出的是,实现生产力布局与生态环保相结合,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生产力如果过度集中,会形成资源环境瓶颈;生产力如果过于分散,则会加大环境管理和治理成本。因此,必须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从小的区域来说,生产力要尽可能集中,形成一些大的工业园区。从大的区域来说,生产力要尽量分散,形成均衡发展的局面。

  二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某些时候,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是有冲突的,这时地方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比如一个产业或者企业布局在某个地方,从地方发展来看是有好处的,但是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角度看,有可能造成产业过剩或者给环境安全带来隐患。因此,需要国家层面对生产力布局进行统一安排。
 
  记者:在目前的国情下,如何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
 
  孙久文:一是加快实现产业转移。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来说,要引进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附加值低、技术相对落后的产业转移出去。虽然把部分产业转移出去可能意味着产值和利润的损失,但是要认识到这是在为将来的发展腾出空间。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来说,要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地方政府要积极营造好的环境,吸引产业进驻。河南省最近几年积极承接的产业规模很大,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建设了一些产业集聚区,为承接产业转移准备好了一个平台。当然,营造适宜的软环境也很重要,比如适当地给予政策优惠等。

  值得一提的是,产业转移不只是产业的跨省转移,还可以在各省市内部进行转移,也就是“双转移”。如广东省曾在把产业转移到其他省份的同时,把一些产业转移到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等地,促进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是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生产力布局规划。如今国家已经发布了一些区域规划,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生产力布局规划。要根据资源环境禀赋,制定一个全国性的规划,使生产力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统一配置。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主体功能区规划》,这里其实也包含了生产力布局的内容,希望进一步细化,指导地方开展具体工作。同时,国家还应该制定一些差别化的产业政策。
 
  记者: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孙久文: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目标出发,差别化的产业政策主要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同样一个产业,对于不同的地区来说,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的条件也不同,生产的成本差距很大。我们从相对比较优势的原理出发,就需要对这样的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发展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例如,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风力发电,就是根据资源富集的不同,分成3类地区,资源越好的地方,国家的收购电价越低,反之亦然。二是在同样一个地区,由于区域的定位不同,对于发展不同的产业,给予不同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对某些产业的发展进行限制。如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加工制造、化工等产业就要适当限制。总之,生产力空间布局要立足资源优势,实行“一地一策”和“一产一策”,实现整个国家的生产力空间布局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