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推进生态文明村居示范进程


  近年来,东南沿海的许多省份,纷纷将生态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引擎,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力度。山东省近年来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出要把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新家园。
  新年刚过,记者来到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调查新农村建设情况。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黄蓝两大战略”的交汇点,这里的生态文明村居创建活动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2011年,东营区将创建生态文明村居列为当年十件利民实事之一,选取了30个村居进行生态文明村居示范创建,以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化提升为重点,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经济发展、文明生活创建“三大生态文明工程”,全力打造农民新型生活圈。
  东营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生态文明村居建设相关负责人李彦波告诉记者,生态文明村居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载体,不单单是指生态建设,而是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改善生态和生活环境,更要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养,使新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有所提升。
  据记者调查了解,为顺利推进生态文明村居建设,东营区成立了生态文明村居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四清、五化、六有”的创建标准,组织推进全区生态文明村居创建工作。一年以来,生态文明村居创建活动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和提高精神文化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生态环境建设先行
  各创建村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美化村庄环境面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各镇街、创建村居按照“四清、五化、六有”创建标准,对村居环境进行了集中综合整治,重点清理了进村道路和主要街巷两侧的“三堆”、“六乱”,并结合村居垃圾集中处理“四级联动”机制建设,配备了保洁员,保持了卫生保洁常态化。各创建村居利用春季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开展了大规模绿化活动,对进村道路和村内主街两侧树木进行栽植、补植,实现了绿化全覆盖。多数创建村居统一粉刷了沿路、沿街两侧建筑物,并制作了以孝悌、法制、诚信、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一条街或文化墙,提升了环境品位,村居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史口镇安子张村的张老汉对本村新建的纵横交错的“棋盘”公路赞不绝口。他认为,这是给老百姓办的实实在在的好事。“只有给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才会衷心地拥护。希望这样的实事不止一件两件,要多一些,再多一些。”
  创建活动中,各镇、街道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村居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各具特色。牛庄镇实施了“清洁家园、绿色家园、阳光家园、文明家园、产业培育”五大工程;史口镇积极指导创建村开展村企共建活动,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村居特色产业;六户镇组织开展了“绿色家庭”、“生态文明标兵”创评活动;龙居镇以紫椹采摘节、麻湾西瓜推介会等活动为契机,对村居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有效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为农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
  创建活动中,各创建村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生态经济迅速发展。大力发展高品质瓜果、蔬菜种植,积极发展桑蚕、经济林、苗木花卉等高效生态农业,在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同时,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龙居镇的大杨、小麻湾等村居大力发展桑蚕养殖、西瓜种植,借力紫椹采摘节、西瓜推介会,提升了特色产业效益。黄河办的南李建设了鑫昊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成为村居经济新的增长点。牛庄镇王营和史口镇大宋的蔬菜基地、牛庄镇的湾杨莲藕、前邵麒麟食用菌,黄河路街道的万泉花卉等初具规模,各具特色。
  各创建村在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努力推动生态旅游,全面提升生态文化。各镇、街道将创建活动与乡土文化传承、农户庄园开发、特色产业主导有机结合,努力打造“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大力发展田园风光、城郊生态、黄河文化体验、农事采摘等休闲观光农业。
  牛庄镇王营村是东营区的南大门,231省道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王营村原书记王大营在接受采访时为记者描绘了一幅现代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新蓝图:王营村致力于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新王营,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和生态观光农业,打造成为以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新农村示范点。为此,王营成立了宝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优势,发展绿色农产品(000061)种植、加工、物流,以及生态农业观光系列化服务。
  生态文化建设促进文明和谐
  记者到王营村采访时,恰逢王营村自发组织的秧歌队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上进行节目排练。广场边围满了看热闹的群众。村民王军三指着门口的文化广场说,自从有了这个广场,村民们娱乐健身有了好去处。以前村里穷得丁当响,现在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对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投入也在加大,广场上秧歌队的衣装、设备等都是“公家”买的。
  在生态文明村居创建过程中,各试点村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以创建引领和谐共建,生态文明异彩纷呈。各创建村居对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群众活动阵地进行了整修。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低碳、科普、移风易俗教育,党员干部带头美化家庭院落,引导树立新观念、倡导生活新方式,群众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改观。通过对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农民群众学习知识、了解信息和休闲娱乐提供了便利,为活跃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农民群众文明素质。
  大杜社区建设了吕剧文化一条街、吕剧演艺广场,重新设计装修了吕剧展厅,承办了“吕韵乡情”——山东省吕剧院走进吕剧发源地大型演出和吕剧发展高层论坛。胜利街道启用了庐山路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配备了文体活动设施,建设了文化长廊。一年来,各创建村居新建文化广场4处。各镇、街道把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与创建生态文明村居有机结合,组织了红色电影放映、消夏文艺演出,深入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农民群众的文明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文明乡风正在初步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问题不容忽视
  东营区开展生态文明村居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李彦波告诉本报记者,当前,不论是生态文明村居创建还是其他新农村建设项目,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由于需要改造的村庄数量较多,经济基础比较差,城乡差距比较大,要迅速改变这么多村庄的面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他介绍,生态文明村居建设的资金来源有三个:财政拨款、村镇协调解决和专项基金,其中,财政拨款是主渠道。但是,地方税收由市里拿大头儿,区县事儿多钱少,专项基金投入也有限。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要障碍。
  “第二个问题是”,李彦波继续介绍道,“村民受习俗和原有习惯的影响,对新事物和新习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逐步提高村民素质。”记者在走访一些村子时也看到,虽然街头统一摆放了垃圾桶,但利用率并不高。村民介绍说,由于不大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很多基础设施常年处于闲置状态,成了“摆设”。
  另外,记者采访中发现,生态文明村居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有些村干部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套取项目资金;有的村实施土地流转,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但对农民的补贴承诺却没有完全兑现。另外,农民最关心的土地流转后的就业问题,尤其是中年劳动力就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村民们反映比较强烈的是,实施土地流转不能过于简单化,更不能将农民的土地一收了之,剥夺农民对土地后续利用的参与权和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