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跨越发展 提升民生福祉 为小康而奋斗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奋发作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济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挑战、经受考验的五年,也是砥砺奋进、成就卓著的五年。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创新实干,全面完成了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谱写了济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辉煌篇章。
五年来,我们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20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7亿元,是2006年的2.5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0亿元,新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11家,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增加到7家。粮食生产连年创历史新高,农业标准化基地发展到350万亩,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67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战略转型,发展方式实现重要转变。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超过煤电产业居主导地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上升到56%。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膨胀,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总体突破3000亿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建成国家级光电产业基地。服务业提速发展,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了11.4个百分点,济宁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两次代表山东省接受国务院淮河流域治污考核均获得第一名。
五年来,我们集中力量突破城市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实施中心城区区划调整,形成了“一城四区”发展格局,建成区面积由59平方公里拓展到117.5平方公里,人口由55万增加到102.4万。济兖邹曲嘉五大板块加速融合,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快速干道、内河港口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模式全面推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通过验收。
五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型乡镇和省级园区推行“镇园合一”模式,50家市属困难国有企业完成改制脱困任务。财税、金融、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对外开放迈出坚实步伐,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192亿美元,上市公司发展到6家,39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落户济宁,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五年来,我们倾心尽力提升民生水平,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分别达到19215元、8712元,是2006年的1.8倍和1.9倍。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6.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9.3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新农合、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和“五保”供养标准逐年提高,改造农村危房6.3万户,为5万户城市困难家庭提供住房保障。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农村教师工资实现县级统筹。城乡文明创建富有成效,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成为六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国际孔子文化节、世界儒学大会等节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党史、文物、档案、老龄、残疾人和人口计生等事业取得新进步。援川援疆工作成效显著。国防、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扎实开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平安济宁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大局持续稳定,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五年来,我们毫不放松强化政治保障,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理论武装工作持续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各类人才队伍蓬勃发展。新农村帮扶和“城乡联建创五好”活动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作风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各级人大、政协工作卓有成效,统一战线、民族、宗教、对台、侨务、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的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同志们,成就令人振奋,历程不同寻常,奋斗充满艰辛。成绩的取得,是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继往开来、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各界人士、驻济部队、中央和省驻济单位及离退休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济宁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所有参与支持济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外向度偏低,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城市化水平不高,县域发展不平衡;民生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社会管理还有薄弱环节,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少数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作风与新形势还不相适应,一些领域还存在消极腐败现象。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五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行动先导。五年来,我们坚持每年一个主题,深入开展“三学三创”活动,在解放思想中凝聚共识,在与时俱进中完善思路,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走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子。科学发展奔涌向前,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只有牢牢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才能不断为发展打开通道、注入动力。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最大任务。五年来,无论宏观经济形势多么复杂、遇到的压力挑战多么严峻,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做到加快发展的决心不动摇、气势不减弱、标杆不降低,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好态势。实践证明,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不分神、不动摇、不懈怠地抓发展,才能赢得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最高追求。五年来,我们坚持做到民生工作优先部署、民生政策优先落实、民生投入优先保障,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凝聚起全社会的强大合力。必须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五年来,我们坚持把稳定紧紧抓在手上,积极主动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创新完善群众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在新的发展阶段,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新问题还会不断出现。只有把第一责任牢记在心,把维稳工作紧抓在手,才能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推进改革发展。必须把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五年来,我们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抓基层强基础,抓廉政反腐败,抓作风促落实,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实践证明,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只有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执政一方、发展一方、造福一方的政治责任。这些基本经验,是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深刻共识,也是今后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从“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期,奋战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现实地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面前。从全面小康推进趋势看,全国各地普遍加快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一些先进地区已经或即将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市地处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又是山东的经济大市、人口大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应该也必须步子迈得更大些、推进的速度更快些。我们要主动顺应全面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的大趋势,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今后五年的中心任务全力推进。从宏观发展环境看,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加速,我市地处沿海与内陆的过渡地带,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期,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为我们加快发展带来了宝贵机遇、提供了有利环境,今后五年仍是我市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从现实支撑条件看,我市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资源禀赋、独特的文化优势、完备的交通体系和较强的产业实力,为我们向更高目标迈进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有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有甘于奉献、务实肯干的干部队伍,有吃苦耐劳、善良朴实的一方百姓,有人心思上、人心思进的社会氛围。只要我们创造性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大干实干苦干五年,完全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惠民为首要任务,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力突破工业化、城市化两大重点,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争当淮海经济区排头兵,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市总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强县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中等县全面达小康,薄弱县基本实现全面小康,人民群众普遍过上经济殷实、文化丰富、生态宜居、安定和谐的小康生活。具体目标是:
——综合实力大跨越。经济总量、均量、质量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实现翻番,主要人均指标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区域均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产业支撑能力、区域创新能力、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大改善。全市人民共同富裕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家庭财富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财富大幅增加,生活更加殷实富裕。就学、就业、就医、养老、住房等问题得到更好解决,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城乡面貌大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都市区实现同城发展,县城和小城镇功能形象明显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城乡形态基本形成,人民群众普遍对家乡充满归属感和自豪感。
——社会文明大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升,群众权益和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安定有序、文明和谐、充满活力,孔孟之乡知礼厚德、诚信守法、文明谦和、开放包容的形象得到充分彰显。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发展目标,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统一,既要通过加快发展来做大民生“蛋糕”,又要通过改善民生来凝聚发展合力,使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互促共进、同步提升。必须坚持满足群众物质需求与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相统一,既要千方百计让群众物质生活殷实,又要想方设法让群众精神生活富足。
必须坚持维护群众经济利益与保障群众政治权利相统一,既要解决好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经济利益问题,又要保障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必须坚持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相统一,既要注重民生的普惠性,提升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又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体、困难群众,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各位代表、同志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只要全市上下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在深化转型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抓住发展不放松,做强经济实力、夯实物质基础。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提升,实现经济发展速度更快、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在全省综合排名逐年上升、固定资产和大项目投资增幅高于周边市。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方向,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中央确立的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鲜明导向。工业是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工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强地方财力、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群众增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工业仍然是我市经济的主体,工业强则济宁强,工业兴则济宁兴,工业跨越则济宁跨越。要把工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富民之要,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双轮驱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实力,五年内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突破万亿规模。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集中培植装备制造、能源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提升纺织服装、造纸、建材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国内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级煤化工基地和纺织新材料基地。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五年突破1500亿规模,成为国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实施“创百亿工程”,五年内培育500亿级企业3家、百亿级企业20家。工业园区化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快速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对济宁国家高新区、14个省级经济园区和6个化工园区,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定位,创新管理体制,完善配套设施,推动要素向园区流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企业进园区发展,加快构筑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五年内形成3个千亿级园区,济宁国家高新区突破3000亿规模。持续开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始终保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热度,每年都上一批立市立县的大项目。提速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抓手,也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繁荣城乡的重要途径。突出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餐饮、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创意设计、信息服务、演艺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布局、做强载体、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力促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层次提升,到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局工作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从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农业技术和农民素质入手,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围绕蔬菜、畜牧、渔业、林果、苗木、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高标准建设一批生产基地、产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加强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推进农业生态、健康、安全发展。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五年内规模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基本实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级全覆盖。在经济发展上,一定要强化效益意识、财源意识,把财源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围绕培育财源抓经济、抓产业、抓调整,做到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壮大财源总量,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提高财源质量,在产业调整升级中优化财源结构,实现经济总量、财政实力、群众收入同步快速增长。
力促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市经济的基础,县强则市强,县富则民富,县域小康则全市小康。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12个县市区固定资产投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全部实现翻番,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过10亿元、半数超过20亿元。各县市区要立足资源、区位、产业优势,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现阶段,工业仍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一定要把突破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和园区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以工业崛起壮大县级财力,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发挥县城和小城镇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撑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县域城市化进程。制定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尤其要加大对经济薄弱县的帮扶力度,从收入返还、转移支付、基础设施、项目布局、用地保障、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下决心解决县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各县市区要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激发内生动力上。强县要发挥领跑作用,在全省位次进一步提升;中等县要突破中游,力争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薄弱县要居弱图强,跨入全省中等县行列,形成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的局面。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始终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突破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突破,开放水平的提升首先要从思想境界上提升。要坚持以思想解放引领改革开放,用创新的思维谋划改革开放,以更大的勇气推动改革开放。围绕解决全局性、深层次、体制性矛盾和问题,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在统筹城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农村土地管理等领域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创新发展模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招投标管理体制,扩大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和范围。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激发全民创业活力。统筹推进文化、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在推进改革中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务实稳妥,兼顾好各方利益,尤其要把群众利益维护好,确保改革有序平稳推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速的时代,不开放没有出路。要以更大的力度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在推进工业领域开放的同时,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农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持续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强和央企、知名民企落户济宁。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创新机制、现代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积极拓展增资扩股、并购参股、风险投资、企业上市等市场化融资渠道,五年内上市企业达到20家以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占有资源、扩大贸易,进一步提高我市经济的外向度。
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把科技创新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聚集、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发挥济宁国家高新区在科技创新中的龙头作用,支持鲁南煤化工研究院、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与国内外大院大所的对接合作,联合建立一批研发中心和孵化基地,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五年内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发展到100家以上、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达到40个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创新成果与资本融合、科学家与企业家结合,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研发平台,创新型企业发展到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实施系列创业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制定更加灵活、开放的人才政策,延揽一批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推动科技人才更多地向济宁聚集、科技成果更多地在济宁转化。
四、以加速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发展
统筹提升城乡建设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要顺应城乡一体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大力实施城市化追赶战略,快速提升城市化水平;一方面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新格局。
快速提升城市化水平。坚持“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的战略取向,加快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都市区为主体、县城和小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体系。强力突破中心城区。按照城市特色定位和“一城四区”的发展格局,以更大力度拉框架、扩规模、优布局、提功能,把中心城区做大做强做美,五年内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0万。坚定不移地推进北湖新区建设,坚持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同步提升,片区开发与景区打造一体推进,城建项目与产业项目统筹布局,力争五年内建成全国一流的生态新城。济北新区坚持扩规模与提功能并重,打造中心城区次中心;高新区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建成能够代表济宁形象的科技新城;运河生态经济区坚持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商住开发配套推进,带动中心城区西跨运河发展。加快推进都市区同城发展。按照“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相向发展”的原则,编制都市区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市政府主导、各大板块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制定同城化制度安排体系,实质性推进济兖邹曲嘉同城发展。坚持交通设施一体建设,完善五大板块互联互通的快速路网,适时启动城际轨道交通和济宁机场扩建工程,开通都市区“大公交”,形成立体、开放、快捷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格局。坚持产业一体布局,明晰都市区产业功能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协作配套、错位发展。坚持公共服务一体提升,按照适度超前、均衡发展的原则,统筹布局建设一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县城和小城镇规划建设水平,促进县城向中等城市发展,重点城镇向小城市发展。全面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持续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下移管理重心,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全覆盖。把以人为本体现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注重解决好小区卫生、物业管理、交通拥堵、停车难等老百姓身边的具体问题,切实为市民创造整洁有序、交通顺畅、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快速提升城市化水平,必须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开放性的开发建设机制、市场化的城市资源经营机制,特别是从改革户籍制度入手,建立城乡社保衔接、就业服务、子女入学等统筹配套的制度体系,拓宽农民进城就业领域,打破制约人口进城的制度屏障,降低进城门槛,让更多的人进得来、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通过5年努力初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坚持规划先行、逐步推进,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联网对接,提高“通路、通电、通水、通气、通信息网络”标准,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系,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全面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突出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建设,建立“三下乡”常态化机制,让农民群众学习有场所、娱乐有阵地、休闲有去处。促进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辐射,扩大农村公共卫生资源的比重,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推行“统一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理”保洁模式,为农民群众创造整洁舒心的生活环境。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一定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各项财产权利。
大力加强生态市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我市是资源大市又是生态敏感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尤为重要和紧迫。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环保优先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创建全国生态园林城市。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工程为牵动,搞好山区绿化、林网建设、生态湿地修复和采煤塌陷地治理,形成覆盖全市域的大生态体系。把保证南水北调东线安全输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完善“治用保防控”流域治污体系,确保南四湖水质全面稳定达标、“一湖清水”安全过境。多管齐下治理大气污染,大幅度增加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一批绿色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一定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保护好,让济宁的天空更蓝、大地更绿、河湖更清澈、空气更清新。
五、加快推动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富集、文化优势独特,在全国全省文化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奋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孔孟之乡建成社会风尚良好、人文气息浓郁、文化事业兴盛、文化产业发达的文化强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筑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施文明素养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探索新形势下媒体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方式,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弘扬社会正气,疏导公众情绪,增进社会共识。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我市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要以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运作孔子文化品牌,高水平办好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论坛和世界儒学大会,加快建设孔子博物馆、孔子学院总部国际青少年研修基地,搞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积极推进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不断扩大孔子文化品牌的世界影响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突出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市级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县级“三馆一中心”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实现全覆盖。繁荣发展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完善图书、文博、档案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实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人民群众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植,坚持政策扶持、整合资源、载体支撑、项目带动,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五年内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按照“一园三带四区”布局,充分发挥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生态文化产业带,加快建设始祖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产业区,推动文化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跨行业兼并重组,培育发展一批传媒、演艺、出版、旅游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下决心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尤其要发挥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集中突破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尼山圣境、东方文博城、兴隆文化园、水浒文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景区、景点和线路,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伴随着文化强市建设的进程,济宁这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出新的风采。
六、加强以增进民生幸福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硬指标。我们要积极顺应社会新变化,回应群众新期待,满足民生新需求,探索社会管理新办法,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家园。
着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坚持民生优先,持续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把增加居民收入作为民生工作的核心,加快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通过扩大就业、支持创业、鼓励投资、完善社保、加强帮扶等措施,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加收入,尤其注重提高农民、企业职工和困难家庭的收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经济拉动、创业带动、培训促进、公共援助联动的就业支撑体系,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和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五年新增就业岗位70万个以上。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标准,提升统筹层次,努力使人民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参保范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和运行管理机制,五年内城市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以上。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有效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投入,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着力解决好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化高校集群建设,支持驻济高校加快发展,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高度融合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基本药品供应体系,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推进老龄妇幼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和竞技体育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加快省运会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把第23届省运会和第9届省残运会办成有特色、高水平的体育盛会,充分展示济宁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
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建立健全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发挥好市县乡三级服务平台作用,让群众诉求有渠道、矛盾能化解、问题能解决。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防止因决策不当损害群众利益。深化平安济宁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组织建设,搞好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互联网管理,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基础作用。高度重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责任,切实提高安全监管水平。特别要健全覆盖城乡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控制,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和人事任免权,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政策,巩固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创造性开展工作。广泛开展普法教育,严格依法行政,促进司法公正,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扩大基层民主,深化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公开,重视发挥媒体民情传达和舆论监督作用,拓宽民意表达和公众参与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政治权利。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七、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关键在党。围绕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各级党组织永葆生机与活力,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引导各级党员干部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践行宗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中提高理论水平、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持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活动,更大力度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环境,着力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陈旧思想观念、僵化体制机制和低效工作作风,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工作标准、发展标杆,以新的思想解放为发展打开新通道、注入新动力。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站在解放思想的前沿,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当先锋、做标兵,带动全市上下形成锐意进取、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生动局面。
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真正把那些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使用起来,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不断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干部,促进干部把精力放在推动发展、实干为民上。做好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选拔工作,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整体活力。关心关爱老干部,发挥好老干部的作用。
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影响群众、带动群众。扎实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和“城乡联建创五好”活动,拓展深化驻村帮扶工作,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搞好镇村干部教育培训,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抓好新型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积极探索企业、机关、社区、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一线,条件艰苦、工作辛苦,一定要多关心、多支持、多理解,切实保护好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党性、重品性、作表率,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正确行使权力,始终保持思想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一系列制度规定,强化对权力运行、领导干部从政行为以及个人生活的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厉查办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纪依法惩处,决不姑息、决不手软,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大力倡树实干为民的优良作风。时刻牢记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维护群众利益。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实开展“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和“为企业排忧解难”活动,面对面解决问题,点对点破解难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多办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健全完善目标责任、督促检查、考核奖惩三个机制,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到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攻坚克难的锐气、狠抓落实的韧劲,以实干创造实绩,以实干赢得民心,以实干凝聚力量,带动全市上下形成万众一心干事业、群策群力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神圣使命,承载着850万孔孟之乡人民的殷切重托。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苦干实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济宁人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