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洋 海洋经济发展宏图已经制定


21世纪对中国来说,对中国经济来说,将不再纯粹是大陆经济发展模式,向海洋发展,向海洋要效益,拓展经济版图,将是最大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多盈首席建议投资者,未来热点,大可以从海洋经济中仔细搜寻,而随着海洋逐级规划由中央到地方层层分级成型,海洋经济概念,将成为2012年中最火爆的概念之一。
海洋经济发展宏图已经制定
2011年末,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在全国海洋工作会上就透露,2012年一季度,要全力推动《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多个规划的颁布实施,培育和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海洋经济和沿海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据初步估算有望突破4.3万亿元,比去年增长13.1%,全年新创造的就业岗位将达70万个,中国海洋经济正进入快速健康的发展阶段。随着上述规划层层递进,中国的海洋经济宏伟蓝图将在“十二五”规划中体现巨大的含金量,向投资者闪现着优质的投资价值。
国际范围的海洋经济起步,至少应追溯到古代东地中海海上的经济交往。16世纪以来,探索全球新大陆[11.47 0.09%]运动在欧洲兴起多股探险热,"大航海时代"的海上经济交往从此奠基成型。
随着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新调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参与和推动海洋经济与贸易活动,近年来,以可持续发展为基调的高技术经济、生态经济、环境经济等新概念的提出,为国际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中国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还处于相对薄弱环节,经济转型战略,对沿海省区而言,进一步提出了向海洋要效益的宏观战略目标,成功与否,主要看各省区安排的具体中观战略和战术是否形成互补交叉,各显所长了。
据悉,今年国家海洋局将充分利用海洋行业公益专项资金,做实做强科技兴海。海洋局将在去年重点支持山东、福建两省科技兴海项目的基础上,继续选择性地支持地方科技兴海。2012年还要从人财物、投融资等多方面着手,制定促进海水利用的政策措施,下大气力提高海水利用技术的自主化水平,努力突破海水利用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政策与技术瓶颈。同时,充分利用战略性海洋生物产业专项资金带动相关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各海洋经济大省动作迅速,浙江省近日迅速印发《浙江省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紧紧围绕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统筹推进浙江海洋事业发展,为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奠定坚实基础。通过"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浙江将建成大宗散货战略储备基地(储备岛)、重要的港口物流基地(物流岛)、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基地(交易岛)。预计到"十二五"末,浙江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9.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50万标箱,港航经济对该省GDP贡献率达7%左右。
2011年开始,北起辽宁沿海经济带,经天津、上海、福建等多个省市,南至海南国际旅游岛,一条完整的沿海区域蓝色经济带已经形成,浙江、山东、广东"三大引擎"领头,正在勾勒着我国海洋经济多元发展的格局。
海工设备是未来发展重头戏
作为海洋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之一,海洋产业集群的主要部门包括航运、船舶制造、海工设备、海洋港口、海事服务、离岸服务、养殖捕捞等,广义而言,还应包括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内陆航运、海事工程等部门。
其中海事海工设备时首当其冲发展海洋经济的重中之重。我国海工设备目前全球占有率约5%-7%,年市场规模约为200余亿元。按规划要求和设计,2015年我国全球占有率有望达到20%、海工设备占油气投资25%计算,届时我国海工装备年市场容量将超过210亿美元,相当于当前的6-7倍,未来5年复合增速40%以上,空间广阔。
而随着国际油价不断攀升,中东局势日日趋紧,海洋油气开采的经济性也日益显现。据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0》,2035年世界石油总需求较目前增长26%,其中新兴国家增长53%,,2015年海洋石油产量有望达到全球总产量的30%,保守估计未来5年全球海洋油气投资翻番,而中海油"十二五"规划投资翻番以上至3500亿元建造5000万吨海上石油开采能力,将极大推动我国海工装备跨越式发展。
此外,海上风电已成为全球风能开发的重点领域,2010欧洲海上风电装机量大增50%,而中国海上风电预计2020年累计装机量可达3000万KW,届时约占风电总装机量的20%。
在海洋工程产业链中,根据受益时间先后、技术难度与市场空间大小分析,多盈首席建议投资者首先应关注配套设备,其次关注钻采平台与辅助船舶,最后是海工装备设计和油田钻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