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院士: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2002年11月21日,吴良镛在濠南别业作有关南通城市规划的报告。记者 徐明 摄
昨天,两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2年以来,已逾80高龄的吴良镛院士多次来到南通,从理念和实践上,帮助推进南通的城市保护、规划和建设,光大南通文博事业,宣传推介南通。江海儿女耳濡目染了大师的学识和风范,真切领略了他爱国敬业的境界和情怀。设计南通博物苑新展馆
南通博物苑苑区西南,是博物苑新展馆,新、老馆舍沿着博物苑原址形成的两条轴线铺开,巧妙地连为一体。这一大手笔的规划、设计、建设,充分考虑了与历史保护区的互为映衬、和谐统一,显示了它的魂魄和气势,具有全新风格。它的设计者就是大师吴良镛。
一百年前,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清末状元张謇在通开办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随着时光流逝,这个“中国文博第一馆”,由于面积相对狭小等原因,需要建立新馆。通过南通籍工艺美术大师、清华大学教授袁运甫的推荐、介绍,吴良镛大师欣然接受了南通博物苑新展馆设计邀请。
2002年7月27日,吴老等人来到南通博物苑实地勘察。当晚八点多,吴老顾不上到宾馆休息用餐,连夜冒雨察看了博物苑内的文物、建筑、园林景观和道路的布局。第二天一大早,在张謇旧居濠南别业和东、西、南、北、中几个馆舍察看时,吴老对新馆设计思路予以明确,他认为:“新馆建设,体量不能搞大,否则老馆建筑濠南别业就变成了孙子,实际上他是爷爷”“新馆里搞分散的,组合的、一个厅一个厅地连接,这样和历史建筑协调起来,组织一个大家庭”。当天上午,吴老还到当时正在修缮保护建设改造的钟楼、谯楼和寺街地段视察。
2003年3月15日,市政府在北京召开了《南通博物苑总平规划》和新展馆设计方案论证会暨“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座谈会,会上一致肯定了吴老关于博物苑新馆设计方案和南通城市地位的论述。不久,市规划和建设部门根据吴院士的考察意见,市人大、市政府的要求和博物苑的实情,明确了启秀路北侧和东侧市图书馆、卫校和医学院宿舍的地块,都作为南通博物苑规划发展预留地。布局合理、设计新颖,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总投资额8000万元的博物苑新展馆终于2005年9月百年苑庆时建成开馆。“虚怀若谷、热忱睿智”,南通博物苑原苑长、现任南通市文博协会常务副会长周德芝回忆:“当时,为表达对吴老的敬重和钦佩之情,博物苑商请篆刻名家赵鹏为吴老刻制了一方印章,采用吴老座右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吴老连声道谢。我记得当时向他提议,印章还可加刻“建万世业”四个字,他谦逊地连连摇手,“岂敢岂敢”。
提出求证“第一城”命题
吴良镛对南通在中国近代城市中地位的思考由来已久,其理论不断丰富。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规划》卷中,担任城市规划编写组主编的吴良镛在论及中国近代、现代城市规划时写道:“在实践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通的城市规划和建设。1895年至1925年,在中国实业家张謇推动下,南通为了发展近代工业和航运……进行了近代市政建设。”
吴良镛与南通结缘,发端于南通博物苑新展馆的设计。2002年7月26日,他首次踏上南通的土地,并冒酷暑实地考察。在随后与现任省政协副主席、时任南通市市长罗一民面谈时,吴良镛根据对南通考察的情况和自己多年来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研究,大胆而审慎地提出,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初步论断。应南通博物苑邀请,吴良镛当场欣然题写“中国近代第一城”几个大字。
回京后,吴良镛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根据史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2002年底,先后在通、宁两地召开的江苏科技论坛南通分论坛和第三次江苏科技论坛上,吴良镛首次向学术界明确表述,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2003年3月15日,南通博物苑总平规划、新展馆设计方案论证会暨“中国近代第一城”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吴良镛在会上提交了题为《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研究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吴良镛把南通与同时代的西方城市、中国其他城市发展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南通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它不同于租界、商埠或列强占领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中国人基于自己理念,比较自觉的、有一定创造性的、通过较为全面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
观点一出炉,立刻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著名专家学者为此来南通考察。2003年5月,国内外规划界、历史界学者云集南通,召开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研讨会,阮仪三、朱自煊、董鉴泓等9名专家学者作主题发言,对这一观点给予高度认同和支持。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命题进行了论证,为恢复和确立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3年6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全文刊登吴良镛院士的文章《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从此蜚声海内外。
2010年3月9日,在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现任市委书记、时任市长丁大卫专程登门拜会吴良镛,对他为南通建设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吴老继续对南通的建设发展给予关心指导。
让“第一城”理念走向实践
与著名的南通博物苑隔濠河相望,有两栋优雅大气的建筑,掩映在粼粼波光、郁郁草木之间,这就是南通城市博物馆,一座展现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历史风貌的博物馆。它是由吴良镛先生及建筑大师何玉如亲自主持设计。
2003年10月,在提出“中国近代第一城”这一理念后不久,应南通市委、市政府的邀请,吴良镛先生欣然决定,为南通设计一座能够展现“中国近代第一城”风貌的博物馆。当时已经80余岁的老先生,不顾舟车劳顿,先后7次来通现场指导。在他的规划设计下,城市博物馆采取馆中馆的形式,分为东、西两馆,东馆为两幢近代历史建筑改建整修而成,新建的西馆总面积13500平方米。西馆设中国近代第一城展览馆、南通规划馆、精品人居馆、建筑成就馆。东馆开设个人收藏馆、中国近代第一城全盛缩微馆和南通名人雕塑馆。西馆底层为“近代第一城”展览馆。通过场景复原展示南通城市发展历史及“近代第一城”城市建设、实业、文化、教育等成就。
2005年8月2日,江苏省第一座城市博物馆 ——南通城市博物馆建成并部分对外开放,给在此召开的全国文博事业发展一百周年庆典送上一份厚礼。时任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到博物馆参观后,对博物馆的规划设计表示充分肯定。
不光是实体的设计规划,在更高层次的全局规划设计方面,吴良镛也为南通贡献颇多。同样是在提出“第一城”这一理念后不久,吴良镛又主持了《中国近代第一城规划研究》的编制,为了搞好这一规划,吴老走街串巷,唐闸、寺街、西南营,在南通很多角落里,都留下了老人的身影。2006年,经过3年的呕心沥血,这一规划研究成果发布,而它也为此后南通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吴良镛还领衔修编了《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为我市今后城市规划发展出谋划策。
此外,吴良镛先生还从多方面关注南通发展,贡献才智。
2007年5月,连接崇川区与港闸区的又一座大桥——城闸大桥竣工在即,获知这一消息后,吴良镛专门写下“城闸大桥”四个大字,对南通的城市建设予以赞许。
2007年10月12日,江苏科技论坛南通分论坛上,吴良镛院士应邀作专题发言。他对南通在沿江、沿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充分阐述,对南通加速发展寄予期望。
吴良镛还高瞻远瞩地预见了南通在沿海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他说,随着上海的北进,过江通道建成,江苏沿海地区受上海的辐射程度会增加。南通处于江苏沿海地区,也是长江入海口,从全国沿海发展看,从发展自身以及辐射苏北地区看,南通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吴良镛对南通接轨上海,融入苏南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沪苏通小金三角”是沿江发展轴的一部分,是江南江北空间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对加快接轨上海进程,实现与长三角城市间的融通,承接上海与苏州两地的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 郑建文 汤晓峰 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