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庆祝“三会”闭幕向着幸福再出发
2012年,这是一个充满期待的年份。
当十三届市委带领全市人民走过五年的风雨沧桑收获春华秋实的喜悦之时,站在新起点的德州人民又将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向着幸福再出发。
2007至2012的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对德州来讲,却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五年间,我们怀着“实现新崛起,建设新德州”的美好愿景,朝着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建设幸福德州的宏伟目标奋力拼搏,科学发展的脚步越来越铿锵有力,跨越发展的成果越来越丰硕坚实。
这是一串令人振奋的数字。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50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工业总资产达到2581.5亿元,年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6倍和3.3倍;境内财政总收入167.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5.06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48倍和2.7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58.4亿元,超过前十年的总和。
这是一幅温暖和美的画卷。手拿养老金存折的城乡老人笑容满面,喜领保障房钥匙的居民陶醉在圆梦时刻,改造后农村校舍里的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夏天漏雨冬天挨冻,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们心里又增添了一份踏实。蓝蓝的天、绿绿的地、清清的河水、清脆的鸟鸣,与一张张写满惬意的笑脸相映成趣。幸福德州建设正滋润着每一个德州人的心田。
这是一番生机蓬勃的景象。投资260亿元的东北商贸物流城正以一座“城”的气势拔地而起,德州区域物流中心地位更加巩固;投资数百亿元的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建设红红火火,省城“后花园”形象呼之欲出;京沪高铁贯穿全市南北,德州与京津等大城市“朝发朝至、夕归夕还”,真正跨入“高铁时代”;中国太阳谷誉满全球,旋转日月的微排大厦领航着世界太阳能产业的未来……
五年里,我市新兴产业突飞猛进。
如今,外地人再提起德州,不仅仅称道历史悠久的扒鸡,更多的是赞扬异军突起的太阳能产业。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领略了“中国太阳城”的独特魅力,正是这种魅力,让国际太阳城协会主席在德维德情不自禁地赞叹:“德州不只是中国的太阳城,也是世界的太阳城。 ”
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等“国”字号招牌昭示着德州新兴产业风生水起,风景无限。
五年里,我市现代农业连创佳绩。
粮食生产在全国率先实现“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成为全国第一个整建制的地级“吨粮市”。 2011年底,在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我市有4县5人受表彰,德州的粮食高产创建令全国惊叹。畜禽、蔬菜、果品、花卉等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流入周边大城市,京津济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品牌越来越响。
五年里,我市城乡统筹大步迈进。
2008年,敢闯敢试的德州人在全市农村掀起了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变革,把村庄合并、建设现代化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的突破口,把农民居住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的总抓手,找到了撬动城乡统筹大局的支点,用加速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生动实践诠释着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
五年里,我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即使是一位“老德州”,从京沪高铁德州东站出发,穿过风景如画的减河湿地、董子园景区、长河公园、锦绣川景区、明月湖景区、运河风景区……掠目经济开发区、太阳谷微排大厦、博物馆、外海酒店、康博酒店、澳德乐购物中心……再翻寻五年前的尘封记忆,也会诧异于今天城市的巨变。
五年里,我市对内对外开放纵深推进。
从“南融北接、东进西联”战略的深入实施,到济德一体化步伐的全面加快;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的扎实推进,到对接央企的硕果累累;从各县市区与外地先进县市区的结对共进,到德州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战略合作,德州与外界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主动、这样密切。
庆云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全国第一个跨省飞地经济的范例,乐陵黄三角循环经济园、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等对外合作项目纷纷开工投产,太博会让德州更多地对话世界,资本交易大会让更多的投资者将目光聚焦德州,微创、威讯等世界知名企业积极与德州接洽……
五年里,我市民生事业全面提升。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50元,分别是2006年的1.9倍和2.0倍;各级财政用于民生事业的支出比前五年增长3.52倍。
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一座座越来越现代化的校园飘荡着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连年取得新增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双丰收;把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作为民生之重,不断出台惠民利民政策措施,让昔日看病难看病贵的群众露出笑容;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民生之急,举全市之力加大建设力度,让普通群众住有所居的梦想加速变为现实;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之盼,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高潮迭起……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正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水涨船高。
五年里,我市社会管理不断创新。
新思维——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人们看到了每月20日市级领导公开接待群众来访的场景,听到了各级领导时常深入到群众中间拉家常时的笑声,感受到了信访大厅建在县委大院零距离服务群众的那份真诚。
新平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健全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平台,让温暖常驻群众的家门口;完善管理组织网络,最大限度消除管理盲点,让服务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健全信息管理平台,多措实施综合治理,让平安覆盖大街小巷。
新通道——丰富形式贴近民心。十年如一日的“承诺热线”热度依然不减,各级各部门服务群众的诺言掷地有声;“12345,服务找政府”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男女老少的口头禅;“网络问政”“网上信访”“政务微博”等新渠道让党委、政府与群众心心交融的时空距离具化为鼠标键盘的轻轻一点。
五年里,我市党的建设亮点频现。
每月一次的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活动雷打不动,各级各部门开展的“讲坛”“讲堂”“学习月”“读书年”等活动生机勃勃;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企事业单位,每年一个主题教育活动着力转作风、扬正气、树形象,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各行各业愈加凸显;连续十年开展万名干部驻村帮扶形成长效机制;农村干部星级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进一步迸发。
东风万里卷潮来,科学发展逐浪高。五年的成就让德州增强了跨越赶超的信心,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愿景,感受到了厚积薄发的动力。
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审视过去,把握明天,未来五年的发展任重道远。如何把握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成为各级决策者面对的一道必答题。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危机并未走远,挑战仍在眼前。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宏观调控面临“两难”,经济下行压力和物价上行压力相互交织;周边各地在加快转型、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体察自身,实力不强、要素制约、结构性矛盾、赶超压力等问题依然突出。
挑战之中孕育着希望,困难之中蕴含着机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
善抓机遇者成大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区域竞争格局下,各地比的就是应对风险的本领、突破困难的能力、把握机遇的水平。
把握机遇,关键在抢。机遇坐等不来,必须主动争取;机遇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机遇稍纵即逝,必须当机立断。
未来五年,就是我们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五年;就是我们挖掘潜力、起跳摸高的五年;就是我们练好内功、奋起直追的五年。
跨越发展靠什么?分析形势,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未来五年,将是我们自身优势集中发力的五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德州最具魅力、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之一,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首届中国(德州)生态文明高层论坛等国际国内重大会议的成功举办,将德州推向了生态文明的最前沿。
中国最佳人文宜居品牌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张张城市名片已成为德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见证。大绿化、多水面、开放式的独特景观,让来到德州的游客、投资商留连忘返。
“高铁效应”逐渐显现,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蜂拥而至,地区之间时空距离的压缩,企业投资半径的扩大,让高铁新区成为支撑德州未来的一片沃土,让德州迎来了以高铁时代为标志的第四次大发展大跨越的难得机遇。
“南融北接、东引西联”战略的有效实施,济德一体化、黄三角开发的有序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深度融合,城市群域的“同城效应”的日益显著,都让我们信心更加充沛,激情更加饱满。
城市大框架和园区主战场的加快构建,连年的城市基础设施大投入、大发展,进一步支撑起德州跨越发展的坚实平台。
未来五年,将是国家政策持续给力的五年。
每一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把握,都是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有机融合。未来五年,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发展、大力深化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主攻方向。这将为我市现代产业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细观“10+3”现代产业体系,与国家重点培植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契合。不难悟出,这正是我市今后跨越发展的机遇所系、潜力所在、活力所依、希望所归。
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薄膜电池、节能环保设备、生物科技、风电装备制造、体育装备等一大批新兴产业项目,都成长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一项项国字称号落户德州,已成为德州转型发展的有力代言。
国家全面加大对现代农业和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出台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推进政策和扶持措施,为我市抓好高产创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提报提供了有利契机,为促使我市农业由大转强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未来五年,将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五年。
优化发展环境是“永不竣工的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实践一再证明,发展环境优劣是决定发展快慢的生命线,“优”,则一顺百顺;“劣”,则千难万难。
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科技研发机构的相继建成,为人才的吸引、培养和施展才华搭建起宽广的舞台。
融资方式的不断创新和金融生态环境的全面优化,使德州正在形成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不但有效消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顽疾,而且加速了德州孕育区域资本服务中心的进程。
集中清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平均审批时限最短的市份;启用新的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行政资源实行一站式便民服务;12345市民热线高标准开通等等,都为广大市民和各类经营者营造出一份“家”的温馨。
“能不能始终牢牢抓住机遇、积极用好机遇,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开宗明义,发人深省。
有坚实的自信,有内在的优势,有历史的累积,有明确的方向,加上全市上下的励志奋起,幸福德州的明天还会远吗?
2012年2月的前半月,尽管春寒料峭,但市区各大宾馆的会议室里,却是热潮涌动。参加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代表、委员们用一次次热烈的掌声表达着对市委、市政府新的战略部署的支持和拥护,对幸福德州、幸福未来的期盼和憧憬。
站在又一个历史节点上,面对560万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郑重发出了“推动科学发展、励志创新图强,共同谱写幸福德州建设新篇章”的动员令,以雄伟的气魄和战略的视野勾画出未来五年幸福德州建设的宏伟蓝图。
这五年,我们需要时时做到戮力攻坚。
我市已经进入推动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进入深化区域融合、纵深推进对外开放的加速期,进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矛盾困难凸显、区域竞争加剧、发展压力骤增、民生诉求迭现,如果没有一股舍我其谁的豪气、没有一股攻坚克难的勇气、没有一股开拓创新的锐气,我们就难以超越对手、争先进位,就难以把握主动、柳暗花明,就难以冲出“雷区”、冲上“高地”。
这五年,我们需要牢牢把握“四大战略”。
“产业强市”——夯实幸福德州的根基,让现代产业成为德州发展最突出的标志。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产业都是经济发展核心,抓好“产业强市”战略,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只要我们毫不动摇、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幸福德州建设就有了源头活水、汩汩不尽。
“文化立市”——提升幸福德州的品位,让先进文化成为德州发展最有力的支撑。文化作为引领城市成长的灵魂,积淀着城市的核心价值,既是一个城市腾飞跨越的坚实基点,也是一个城市不懈求索的最终归宿。坚守住这片精神家园,我们无论是仰望星空,还是俯首前行,都会迸发出一种超越今天、超越自我的强大动力,都会拥有一份敢于担当、勇于争先的执着和充实。
“生态美市”——优雅幸福德州的家园,让生态文明成为德州发展最靓丽的品牌。把发展生态文明作为实施战略,本身就是一种战略视野。“既为今天的发展尽力、更为明天的发展负责”,是新一届党委、政府对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当各级党政追求“绿色政绩观”、广大企业追求“绿色生产观”、全社会追求“绿色消费观”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社会潮流,我们就真正拥有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制胜法宝,掌握了广纳资源、战胜对手的第一竞争力。
“惠民安市”——丰蕴幸福德州的内涵,让共享成果成为德州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民生历来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惠民”,既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只有让人民群众不断分享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他们才会露出由衷的幸福笑容,才会找到惬意的幸福感觉。
这五年,我们需要紧紧盯住“四大目标”。
形象目标——建设综合实力领先的区域中心。一个区域的综合实力就是凝聚力、竞争力,就是辐射力、带动力,唯有“领先”周边,才可能成为“中心”。作为相对欠发达的德州,我们既需要总量的大步提升,更需要速度的大幅攀升;既需要整体上跨越进位,更需要优势上重点突破;既需要扬长避短,更需要取长补短,从而确保稳扎稳打、步步领先。
品牌目标——建设特色突出的产业名城。 “10+3”现代产业体系的大力培育,不但使我市主导产业的特色日益彰显,而且让我们拥有了叫板对手的条件和勇气,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在一个个重大、特大项目的支撑下风姿初露,20多个“国”字号产业基地声名鹊起。只要全市上下统一共识,奋力推进,“产业名城”的品牌一定会实至名归。
品质目标——建设优势明显的区域文化高地。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展示一个城市潜力、实力、魅力的“窗口”,对内是亲和力、凝聚力,对外是吸引力、影响力。 “区域文化高地”之“高”,就是文化资源潜力的充分释放,就是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就是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价值目标——建设共享幸福的美好家园。“美好家园”是幸福德州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展现的是党委、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情怀。“美好家园”的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要我们真正扑下身子,大力弘扬“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德州精神,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就一定能营造出一个充满富足感、稳定感、安全感、成就感、舒适感和归属感的幸福之城。
这五年,我们需要处处激发“四大动力”。
需要激发改革的促动力。 “不改革就死路一条”。二十年前,小平同志振聋发聩的声音仍萦绕在我们耳边。突破前进路上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唯有不断深化各项改革。要着眼未来,顶层设计,集中精力,强势推进。重点破除那些僵化封闭、狭隘落后的思想观念,变革那些运转阻滞、效率低下的体制机制,摒弃那些不温不火、平推平拥的工作方式,突破那些制约发展、掣肘跨越的瓶颈问题。
需要激发开放的带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放是最大的资源。京沪高铁的开通,为德州搭起更加广阔的开放平台。积极对接京津济、加速融入周边区域经济圈,已成为我市跨越赶超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我们要把握开放规律,在抢抓机遇、统筹谋划中乘势而上;找准开放定位,在配套协作、共兴共赢中融合互动;突出开放特色,在放大优势、打造品牌中谋求跨越;优化开放环境,在提升品质、强化服务中广纳资源。
需要激发创新的驱动力。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第一引擎,只有创新才能加速转型,只有转型才能跨越发展。创新就要永不满足,不断提升标准、提升境界,不断突破前人、突破自我;创新就要善于纳新、善于学习,永远站在时代前列;创新就要敢闯新路,不为陈规所羁、不为传统所困,立足实际,大胆创造;创新就要勇于攻坚,看准了的事,再难也要干成,再难也要干好。
需要激发实干的推动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科学发展的美好明天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科学都没有。面对激烈的竞争,全市上下必须全面提高工作集中度、强化工作执行力,做到工作在实干中推进、问题在实干中解决、成效在实干中体现,让实干成为一种风尚、一种境界、一种追求。
似锦前程催人进,疾风快马再加鞭。伴着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响亮号角,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德州又意气风发地跨上追求幸福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