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烙印深嵌在神奇土地


龙年新春佳节刚过,踏上了黄河三角洲这块神奇的土地。驱车在东营中心城以东的沿海防潮大堤,大片的盐碱地、衰草连天的荒地、旷寥的滩涂以及遍野的电线杆、提油机尽收眼底。这片退海之地,用苍茫和荒芜向世人诉说着这里生态环境的脆弱和生态建设的艰难。
驶入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景象令人振奋。大片的湿地上,无数的鸟儿或翔或伫,几只珍禽舞着冰上芭蕾。这片迷人的新生地,又让人管窥到东营特色独具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坚持不懈进行生态建设的成效。
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东营,已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必由之路,把生态作为自己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作为各项工作的基础和核心,贯穿于黄蓝经济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将生态的烙印深嵌在黄河三角洲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国家园林城市”实至名归,“东方湿地之城”已见端倪,构建大生态系统果压枝头
说起东营的生态,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东营作为退海而生的新生地,盐碱化严重,缺树少绿。改善生态环境,先从改变绿化面貌做起。早在几年前,东营就上马“三网”绿化工程,用短短4年时间,投资32亿元,动用土石3亿方,植树近1亿株。
在滨海的东营要逐步解决生态脆弱的问题,无疑要进行绿色革命。为进一步解决林木资源总量不足、布局分散、规模化片林数量少、生态脆弱的问题,去年,东营启动生态林场建设,开始试点建设东营区龙居、广饶县丁庄等10处生态林场规划面积21.94万亩。围绕建设滨水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目标,认真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最近,东营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在全国37个参评城市中终评成绩第一。
造林播绿,仅仅是东营生态建设的一部分。东营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构筑。突出大绿地、大水系、大湿地特色,加快构筑森林环抱、湿地相间、水系环绕的生态系统。
滔滔黄河塑造了黄河三角洲这片美丽的土地,维持了黄河口湿地生态的多样性和生命。我们看到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美景,让人惊诧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更惊异于东营人为之付出的艰辛。东营把呵护这块土地生态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编制完成了百万亩湿地修复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加快湿地修复步伐,启动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沉寂了30多年的黄河故道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水。昔日沿海滩涂一片茫茫、毫无生机的场景不再,芦荻飘雪、鸟飞云天的壮观景象重现。
城市中有湿地、湿地中有城市,是东营的一大特色,在搞好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的同时,东营致力于做好城市湿地的文章,贯通城市湿地、水系、湖泊、水库,加快广南水库、广北水库开发和东八路两侧湿地公园建设,建设金湖银河生态系统,把东营打造成为著名的湿地之城。
在东营市实施的2012年重点建设项目中,金湖银河生态工程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被放在了重要位置。东营市城市管理局局长常淮诚介绍,金湖工程包括东湖、西湖和中央湖,总规划面积2887公顷,其中开发建设用地面积1036公顷,眼下,工程开工前的项目招标、土地征用等筹备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预计2013年年底完成全部规划设计项目施工。
飞羽翔蓝天,游鱼戏碧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效显著
今年伊始,为全力做好生态东营建设,东营市在安排2012年重点工程时,加大对生态环保类项目的投入。决定实施的重点工程,涉及生态环保工程4项。此外,除一些包括体育馆等群众性行所的楼台场所、道路重点工程以外,全部为生态项目。
东营对环境保护一直不遗余力,环境治理和保护则以推进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严格项目能评环评,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东营市环保局的同志介绍:“生态市建设的新指标体系包括5项基本条件和19项建设指标,目前东营已经有4项基本条件和13项建设指标达到要求。”
治理水气污染是东营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建设的又一重要工作。自去年开展水气污染治理行动一年多来,取得了积极成效。
针对境内河流大部分为排河、没有客水来源、污染较重的实际,东营市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坚持把治污放在首位,着力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改造提升现有9座污水处理厂,重点推进10座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一批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实施“碧水工程”,确保全市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治理要求,省控重点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
空气异味、扬尘污染曾经是影响东营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如今,随着“蓝天工程”的深入实施,重点废气排放行业污染专项治理、扬尘综合治理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等工作全面展开,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提升,全市所有热电企业全部建成了脱硫设施,建成符合环保要求的机动车尾气检测线18条,扬尘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东营市不断创新环境监管模式,在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的同时,建立并启动环境夜查制度,坚决打掉“土小”污染企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检查企业1510余家(次),关停取缔“土小”企业74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9起,中心城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监察工作名列全省第一。去年12月23日,东营市全方位环境监管平台项目正式通过专家组验收。该平台采用了国内外环保行业最为先进的监测监控、卫星遥感和现代通讯等技术,是“数字环保”建设的重点工程,启用后将大大提升全市的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和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提高项目生态门槛,建设特色鱼米之乡,生态产业实现“绿色崛起”
东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而进行的生态建设,在培育和涵养生态产业中得到了体现。
首先看这里的高效生态农业。东营拥有几百万亩未利用土地和大量浅海滩涂,但这些丰富的资源并没有成为东营肆意挥霍的资本,反而使东营的决策者在利用这些资本时更加谨小慎微。垦利县东部滨海30余万亩的荒碱滩涂,这块荒碱滩涂在究竟要上什么项目的论证中曾经一波三折,开始,有投资10多亿元的几个盐化工项目找上门来,但有关部门考察得知这些盐化工项目不可避免地带来污染,断然将盐化工项目拒之门外。最终,东营市政府斥资17亿元,在此兴建现代渔业示范区。示范区运用循环生态模式养殖海参,一亩水面收入1万多元,大大提高了这里的土地亩均效益。目前东营海参养殖面积已近200平方公里,许多养殖区都采取了这种高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作为一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东营努力摆脱对石油经济的依赖,实现资源城市的转型,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目前已形成电子信息、石油装备制造等六大高端产业集群。
在河口区新户镇的临海滩涂,一座座高大的风电矗立在碧波荡漾的海上,蔚为壮观。据介绍,河口风电厂目前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成为我省最大的风力发电厂。在东营,高水平风电、太阳能发电、新能源汽车是重点发展领域。去年,联合国工发组织命名东营为“清洁技术与新能源产品国际示范城市”。
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力量的传统产业,在东营实现了嬗变,近年来,东营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030个,完成工业投入1332亿元,使得化工、纺织、造纸等传统产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产业在升级改造中更加注重生态高效的定位。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刚刚搬进生态化工园区的山东华泰化工,借机淘汰了落后产能,而引进的新设备、新工艺使企业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海科瑞林公司的做法是企业重视生态环保的缩影,这个公司在这里投资9.5亿元建设大型化工项目,其中的环保配套工程则花费了1.2亿元。
日前,落户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四川成都巅峰与山东万洲科技服务外包产业园,将总投资2.5亿元建设软件服务外包全球交付中心、黄河三角洲语音业务呼叫中心、OBC业务中心、ODC业务中心和高校产业实践基地等项目。这是东营市加快服外包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三产是东营市的一块短板,东营将之作为今年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入点,强力突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现代金融业、服务外包业等现代服务业,尽快补上这块短板,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