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峰:招商千亿 滨州“蓝黄”再出大手笔


省人大代表、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光峰接受大众网“请问市长”栏目专访。
省人大代表、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光峰在采访中畅谈“黄蓝”大手笔项目。
  大众网济南2月22日讯(记者 刘国栋 盛堃)“只有抢抓机遇,才能促发展保民生。” 今天,参加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的省人大代表、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光峰接受了大众网专访,在谈到发展和民生问题时,张光峰表示,滨州市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两个规划的叠加区域,一定要抢抓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发展,以促进民生建设。
  大众网:2月17日,滨州市77个生态、高效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对于滨州来说,这一“大手笔”是否是实施“蓝黄”重点区域带动的具体举措?
  张光峰:我说两层意思。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抢抓重大项目不动摇。这是有我们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实际决定的,没有重大项目的支撑,就不会有滨州的追赶超越。所以,几年来滨州上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有了这些大项目、好项目,才有了我们连续几年经济社会主要经济指标的持续高位增长,才有了连续三年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全省第四位的好成绩。这也是滨州跨越发展的基本经验。随着“蓝黄”两区的深入推进,来滨州投资兴业的客商越来越多,今年,我们重点筛选了20个投资过10亿,100个投资过亿,400个投资过千万的重点项目,坚持不懈地以大项目促进大投入,以大投入确保稳增长。2月17日集中开工的77个生态、高效项目,总投资1025.3亿元,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另一方面,我们始终做到越是欠发达越要坚持高效生态。我们把“招商引资”改为“招商选资”,以高效生态为标准,提高准入门槛,严把投资强度、环保系数、科技含量、企业规模等标准,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坚决拒之门外。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坚决不要牺牲环境的增长,坚决不做违背规律的事情,努力做到打基础、利长远,积蓄后劲。
  大众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建设“生态山东”,在海河流域节能减排上,滨州是如何作为的?
  张光峰:去年,我市代表山东省接受国家海河迎查,取得了海河流域和全国十大重点流域“双第一”的好成绩。为了巩固这一成果,我们将牢固树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理念,重点做好“六大环保工程”:
  一是水污染防治工程。狠抓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实现“重点流域沿线乡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
  二是城区大气综合整治工程。综合控制城区扬尘,加强机动车尾气监管,整治餐饮油烟以及路边烧烤;适时开展空气中PM2.5的监测,及时公布空气质量状况。
  三是总量减排工程。按照新的主要污染物减排核查核算细则要求,层层签订减排目标责任书,强化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和结构减排的力度,全面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四是生态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暨生态村创建工作,做好国家、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强化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落实生态市建设任务。
  五是环境安全工程。强化对涉重金属企业、危险废物、放射源、饮用水水源地的监管,确保环境安全。
  六是服务发展工程。强化规划和项目环评,对耗能低、污染少、效益高的产业,在依法审批的前提下,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办理相关手续。
  大众网:在滨州经济工作会议上,您提出优化产业布局,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硬仗,坚定不移地走“高效生态农业”之路。请问你们将怎样谋划和具体实施?
  张光峰:对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央越来越重视;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特别是作为“蓝黄”两区的主战场,基本定位就是高效生态。农业走高效生态之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滨州的必然选择。几年来,我们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努力把高效生态农业做大做强。
  一是“园区带动”。抓住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纳入国家“一城两区”发展规划的机遇,加强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城的交流合作,加大71家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培植力度(年内新增市级以上标准化基地10万亩、达到190万亩,新增“三品认证”30个、总数突破300个),完成黄河两岸10公里区域统一规划,推进1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包括乔庄生态渔业、市西休闲农业等)。
  二是“龙头拉动”。去年以来,我们在阳信的燕店村进行了土地流转的试点,效果非常好。这是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培植农业龙头企业的保障。下一步,我们将在面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在这个基础上,集中做大做强4个国家级、5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年内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30家以上。同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实体或参股龙头企业。
  三是“科技推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下一步,我们将在提升农业设施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精准农业、设施农业、订单农业。目前,我市的许多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包括国丰农业、龙升食品等,在农业物联网和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上,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连锁配送、冷链物流、农超对接、网上销售、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也都有了长足发展(年内将重点搞好现有4处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100家“农超对接”超市、专区、专柜)。
  大众网:据我们了解,滨州率先在全省地级市中实现了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今年,滨州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将有哪些举措?
  张光峰:改善和保障民生,是对老百姓的态度问题,绝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以经济欠发达为托辞,忽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不能对民生问题拖着不办。
  一是始终秉承“民生优先”理念。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关注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财力办实事、办大事、办好事,努力让干部群众早得实惠,多得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是坚持“民生工程”说到做到。去年,我们承诺的“十大民生工程”全部得到落实。我市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同步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100%;投资30亿元的市文化中心、市民活动中心、市公共卫生中心、市民健身中心加快建设;完成城镇就业6.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8万人次,开工保障性住房8401套、棚户区改造6435套,完成农房建设、危房改造4.4户;农民人均纯收入8744元,增长2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40元,增长14.5%,
  三是持之以恒地做好民生工作。今年,我们将在统筹抓好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扶残助残等社会事业基础上,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农村居民、企业职工特别是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收入。同时,突出办好平安校车、公共卫生、住房保障、城乡环卫、便民购物、城乡文化、社会养老等15件民生实事,不断提升干部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