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市无棣县发展工厂化特色渔业,打造黄三角设施渔业基地县


    2012年是“黄蓝”两区建设深入推进的重要一年。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获省财政立项,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规划建设200万亩黄三角国家生态渔业基地等一个又一个“喜讯”都为无棣县发展海水工厂化设施渔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着眼未来,我们将再接再厉,努力推动全县工厂化特色渔业朝着园区化、品牌化、规模化和科技化的方向稳步迈进,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工厂化面积50万平方米,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设施渔业养殖基地!"谈到今后无棣县现代渔业的发展,无棣县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信心满怀。 
     近年来,无棣县抢抓“黄蓝”两区开发建设机遇,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充分发挥资源、科技比较优势,集中集约用海,把大力发展工厂化特色渔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渔民增收的主攻点和突破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截至2011年底,无棣县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年产值1.6亿元,成为无棣海水养殖的一大特色产业。 
    转变思路,科学统筹规划 
    长期以来,无棣县海水养殖产业以对虾为主,产品单一、技术简单。为充分挖掘滩涂资源潜力,增加单位面积有效负载,我县积极转变思路,经过深入细致调研和认真分析,把渔业跨越发展主战略牢牢锁定在“建设现代渔业强县”上,把发展高精尖、高附加值的海水工厂化养殖作为调整养殖结构的重点来抓。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先后制订了《无棣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渔业规划》、《无棣县建设10万亩海参高效生态养殖区和30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发展规划》、《无棣县海水工厂化养殖基地建设项目规划》,确定了“以现代渔业园区为主体,通过示范带动,引领全县海水工厂化养殖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引导工厂化养殖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的园区发展模式。 
    项目引导,凸显规模效益 
    “两区”开发建设为我县工厂化现代渔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省、市各级领导给予高度重视与支持,我县养殖车间建设项目连续两年被列为全市“1010”工程重点工作之一。围绕特色高效设施养殖等重点环节,我县确立了“项目带基地、基地兴产业”的路子,积极争取并认真实施了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总投资1840万元,建成1.2万平方米名优特水产品工厂化养殖车间,在建面积2.1万平方米。项目的示范带动,也激发了我县友发、海城、华隆等重点涉渔企业投身工厂化设施渔业建设的积极性。2011年,全县新增工厂化养殖育苗面积8万平方米,规模增长2.6倍。以半滑舌鳎为主的优质海水鱼类养成和育苗规模发展到5万平方米,年产半滑舌鳎40万公斤,产值高达1.28亿元,单价160元/公斤,每平方米经济效益可达2000元;海水育苗水体达10万立方,出池优质海参苗种20万公斤,单位水体年产值2500元/立方,净利润达1875元,海水育苗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成为全省重要的优质海参苗种繁育基地,凸显规模经济效应。 
    龙头带动,集聚产业园区 
    充分发挥龙头水产企业在养殖规模、技术研发、资金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和产业带动能力,着力建设了海城、友成等六大现代渔业园区。大力实施“310”工程,即:建设3个规模面积分别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工厂化设施渔业园区。培育4个亮点产业园区,即:海城园区的海珍品育苗、友发园区的海参养殖与加工、海生园区的半滑舌鳎优质鱼养成与繁育、华隆园区的半滑舌鳎全雌鱼及斑点鳟鲑特色养殖。以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培育为手段,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真正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融合和辐射效应,充分彰显无棣特色现代渔业发展水平。2011年,我县工厂化养殖苗种抽检合格率100%,2家海参育苗企业被省渔业协会评为“‘信得过’海参育苗单位”,3家苗种单位被认定为省级渔业资源增殖站。今后还将积极探索建立六大园区同业联盟,发挥其在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集聚功能,逐步构建起苗种、生产、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增强园区竞争力,创建省级知名渔业园区。 
    科技兴渔,促进上档升级 
    一是深入实施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技术推广项目,不断强化科技宣传和渔民培训,促进了全县水产养殖科技含量的提高。目前我县半滑舌鳎工厂化养殖单位面积产量10公斤/平方米左右,海参苗种繁育保育单位面积产量7.8公斤/立方米左右。二是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发展战略品种,打造金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去年我县新增3处省级以上健康养殖示范场,其中,工厂化养殖和池塘养殖绿色认定面积均占到全县养殖面积的85%以上。半滑舌鳎、海参等22个水产养殖产品全部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的绿色食品(水产品)认证,无棣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绿色水产品养殖生产大县。三是实施了全市首个地下水工厂化养殖循环利用技术示范项目,为实现低碳环保现代渔业探索出了成功经验。 
    下一步,即将建立友发园区院士工作站,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联系,对工业化渔业生产进行科研攻关和科技创新;并逐步建立渔业远程服务和管理体系,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在渔业园区中的应用,不断提升现代渔业信息化水平,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再上新水平,最终实现“有机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