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成为抚顺的城市灵魂和精神坐标
一种精神在这座城市传承了半个世纪。
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雷锋精神在抚顺这座城市孕育、扎根、开花、结果、传播,成为这座古城的精神食粮,铸成这座百万人口大市的灵魂和精神坐标。
百姓雷锋
抚顺是雷锋的第二故乡,雷锋所在运输连就坐落在抚顺,抚顺有许多雷锋生前的战友和他当校外辅导员时的学生。直接和雷锋接触,受其言传身教,雷锋影响了无数抚顺人的一生。
2010年7月30日夜,新宾满族自治县迎来新一轮强降雨。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的李荣林和村民们一起垒袋筑坝护堤。发现险情后,李荣林呼喊村民疏散,在危及关头抢救群众,自己却五根肋骨骨折、腰椎横突骨骨折、脾挫裂。他无论当农民、当村民组长、当村委会主任,大家对他的评价是:为人耿直脾气倔,助人为乐热心肠。在“7•31”洪水中,吕家村涌现出的“百姓雷锋”不仅仅李荣林一人,还有村支书吴景刚、妇女主任胡乃芳……
半个世纪以来,抚顺的学校、军营一直是学雷锋最火热的地方。抚顺的小学、中学、职高、大学和部队驻地50年坚持学习雷锋不动摇。即使在10年“文革”动乱期间,抚顺军民学雷锋活动也没有间断过。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徐金英18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新宾满族自治县重点高中,在检查发现患了眩晕症之后,留在了生她养她的旺清门镇南窑村,做了一名小学代课老师。2001年,徐金英被调到头道沟小学,与丈夫同在一个学校。夫妻俩每天都要往返十几里山路上下班,风雨无阻。严冬大雪封山,夫妻俩四点钟就起床,安顿好女儿,打着手电筒,头顶尚未隐退的寒星,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雪窝子里。在这样的天气里,他们要走上三小时才能到学校,在学校的签到簿上却从未有过夫妻二人迟到的记录。
2006年,她和丈夫一同转正调到旺清门镇成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后,将南窑村自家的三间房变成了“留守儿童之家”,将周边村15名儿童吸收进“家”。为了让孩子们能与远在天边的父母视频聊天,夫妻俩花费4000多元添了一台电脑。她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义务关爱孩子。作为“妈妈”,她要给孩子们检查作业、辅导功课、心理咨询、精神关爱、生活关心,对孩子成长全程呵护。
武警抚顺支队一中队三班班长张光付,2008年5月第一次休假回老家河南邓州市彭桥镇农村,儿时的伙伴韩志家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跟着多病的奶奶生活,想读书没有钱。张光付的银行卡里有14000多元,这是他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津贴,本想交给父母表达孝顺。看到儿时的伙伴这种情况,没有多想就拿出了10000元,资助韩志家继续读书。之后,他又陆续资助了6000元,帮助韩志家读完高中,考上了大学。张光付当兵6年,全部津贴收入是98000元,资助贫困学生、群众20余人共80000余元,每月留给自己的生活费不足300元。张光付父母以务农为生,年收入不足6000元,家里住的三间瓦房是多年前盖的。腼腆羞涩、不善言谈的张光付做好事不为人所知,直到2008年之后,家乡武装部、民政局、群众不断来信表扬感谢,武警抚顺支队派人调查,才发现张光付一入伍就一直在默默地在做好事,在驻地利用业余时间照顾、帮助老弱病残群众。
薪火相传
183辆“雷锋号”车行驶在沈阳经济区最繁忙的沈阳-抚顺城际线路上,每天280多个车次都在演绎和传播着雷锋精神,日均两万人次的乘客都在感受和学习雷锋精神。一年365天,天天学雷锋、做好事,“雷锋号”成为抚顺市最大的学雷锋流动窗口,又是传播雷锋精神的最大流动窗口。
承担“雷锋号”运输任务的辽宁城际客运有限公司是辽宁省唯一一家跨市组建的股份制客运企业,公司把雷锋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450名员工人人学雷锋。公司乘务员郭美玲每年服务的乘客都超过6万人次,无论遇到什么乘客,她都能耐心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每逢遇到年龄大的乘客,她都要提前下车进行搀扶,仅她一人每年接到的表扬信就超过20封,从没有服务态度不好的投诉记录。
雷锋精神如阳光照耀在这个城市的上空,如雨水浇灌这个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如春风吹拂着每一个人。在抚顺,好人好事俯拾皆是。很多抚顺人走到哪里把好事做到那里。新宾满族自治县孪生兄弟洪博、洪玉在大连市一家汽车修理厂打工。一楼修车,二楼住宿。一天凌晨,一场大火袭来,兄弟俩本来已经逃出危险区,可是,想到室内还有熟睡的工友,兄弟二人毅然转身,冲进浓烟滚滚的楼道中,从火场救出工友,自己却被卷进火海烧成重伤。
抚顺形成了一种氛围:做好人好事不吃亏,对学雷锋先进个人政治上提拔,工作上重用,生活上关心。这事虽然发生在大连,但是,兄弟二人在抚顺却得到了全城人的尊敬。市领导送去慰问金,各界纷纷献爱心,兄弟二人得到抚顺市第二医院最好的救治。之后,被送到第二职业技术学院学汽车修理,5万多元的一切费用由学校承担。兄弟俩很争气,表现突出,入了党,留校当了见习老师。
半个世纪的风雨,雷锋精神深深地扎根在抚顺的大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抚顺涌现出全国最多的以雷锋命名的单位,有全国最丰富多样的学雷锋活动。上世纪60年代,抚顺城呈现出一幅幸福的画面:到处扶老携幼、助人为乐。70年代,学雷锋的“热流”消融了“文革”的冰霜,人们找准了学雷锋的正确方向,烘暖了人们的生活。80年代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全市展开了“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大讨论,人们坚定了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学雷锋的思想认识。进入新世纪,10多次的理论研讨和群众学雷锋活动,使220万群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雷锋精神。据统计,高峰期全市拥有学雷锋小组4万多个、学雷锋服务队2169支、学雷锋志愿者12万人,以雷锋命名的站、岗、亭、车、路、班级和团队遍布城乡。
城市灵魂
雷锋精神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和灵魂,为抚顺的发展振兴提供了持续不竭的精神动力。作为共和国重要工业基地的抚顺,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承载着剧烈的阵痛。面对煤炭资源的枯竭,在雷锋精神教育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抚顺人,无私奉献、同舟共济、艰苦创业、拼搏进取、开拓创新。“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是2005年的2.2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是2005年的3.1倍;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3%,分别是2005年的1.9倍和1.8倍。
半个世纪以来,抚顺把雷锋精神作为城市精神的一面旗帜。市委书记刘强说:“学雷锋活动已经成为抚顺永恒的主题,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抚顺的城市灵魂和精神坐标。”2011年,抚顺市委明确提出创建雷锋城,固化雷锋元素,让雷锋成为抚顺的标识,让雷锋城成为抚顺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品牌。
(记者 李仁虎 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