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团代表畅谈综改区建设 就资源、生态、区域经济、文化产业等
2010年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我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信那一刻起每一位山西人,都关切这个机遇与自己未来生活的关联,每一位山西人心中同时也升腾起一幅山西崛起的蓝图。
如何抓住机遇,建设好综改区,两会期间,本报记者与山西代表团7位全国人大代表展开对话,就转型综改所涉及的资源、生态、文化产业、区域经济等方面,谈感受、谈经验、谈建议、谈思考。
■王茂设(朔州市委书记)
人民要幸福安康,生态环境太重要了
山西晚报记者:朔州如何以右玉精神为基点,在综改区建设的进程中,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
王茂设:朔州是山西产煤最多的市,一年产煤1.8亿吨,全国第三,发电量全国排第一。挖煤破坏了水资源,破坏了森林覆盖,导致水土流失。右玉的生态环境,过去森林覆盖率0.256,几乎没有什么树,通过19任县委书记连续不断地倡导种树,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52%,现在的右玉县,一片绿洲。
就朔州市来讲,“十二五”期间,植树造林的目标是每年30万亩,一共150万亩生态林建设,今年已完成33万亩。现在搞植树造林,要求的不光是面积,关键是质量。过去栽树,树苗很小,就像是筷子一样。这样的树苗,要长成树林,至少要10年到20年。现在栽树,基本上是两米高树苗,树种也不一样,过去种的是杨树,我们叫它“小老杨”,栽上基本不长,现在种的是樟子松。国家林业局给了我们100万亩樟子松树,这个树栽好了以后,一次性栽树,一次性成林。过去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是自己栽树,自己乘凉。
发展到底为了什么?发展就是为了人民幸福安康。要幸福安康,生态环境太重要了。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朔州是新基地、新优势,大面积植树造林,通过绿化、净化、亮化等六大工程,打造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幸福新城。外地人羡慕、朔州人自豪、投资者向往,所以我们朔州,转型项目很多!
■耿怀英(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工委副主任)
没有好环境,招商引资来不了
山西晚报记者:在转型综改区建设推进过程中,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耿怀英:资源型地区转型综改试验区,首先应该把生态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山西水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应是综改试验区抓的重点。挖1吨煤,就要破坏2.48吨水,相当严重。1987年至2007年这20年间,汾河中下游经常断流。山西两首歌最著名,一首是《人说山西好风光》,一首是《汾河流水哗啦啦》,汾河是山西好风光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水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非常复杂艰巨,是投资巨大的一项系统工程。已经形成漏斗区的地方,就不能循环了,不是它这个地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需要综合治理。
2008年起,提出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作为一项全省重点工作来做,这几年效果很明显。三年多来,水库水往河道里放了9.1亿立方米,汾河中下游基本上做到不断流;地下水位止降返升;过去雨天发洪水,旱天没流水,平时是污水的汾河,水质有所好转。汾河干流治理取得的成效,就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作要坚定不移地抓下去。
其次是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挖煤破坏了地下水,树就栽不成了,挖煤又破坏了原有植被,还有煤场、堆放煤矸石、山体爆破、塌陷、采空、漏水等,生态环境受到摧毁。省里汾河干流修复工程,恢复的只是汾河干流两侧各1公里的植被,也就是护岸林,还有农田林网、荒山绿化、封山育林。我在林业厅担负植被恢复的任务,省政府给我们任务是57万亩,完成59万多亩。通过3年多时间,光干流两侧森林覆盖率,就由7.4%增至15.6%。资源型地区,综改肯定先改生态。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环境,生态也是生产力。没有好环境,没人给你投资,招商引资来不了,生存环境都没有。
再有,虽不是农业大省,但山西发展农业条件相对来说得天独厚。既然是试验区,就要在这些地区搞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四是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搞好综改试验。这个要通盘考虑、通盘布局,统筹规划。
五是推出保障性措施。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这个提法非常好,怎么把它落到实处,应该立法,要有制度来保障,要有法律来护航。国家提出“不欠新账,兼还旧账”,山西这几年生态环境建设就做到了“不欠新账”,每年100个亿,造400至500亩林,一年森林覆盖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山西力度很大。但是旧账怎么还?你得有机制,有保障。有关方面算过一笔账,挖煤破坏的水资源,修复旧账高达7000多个亿。这7000多亿从何而来?怎么还?山西去年产8.7亿吨煤,今年可能上9亿、10亿吨煤,给全国做这么大贡献,带来的是山西自己严峻的生态问题。
■赵立欣(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能源环保研究所所长)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山西晚报记者:转型综改试验区推进的过程中,您对山西在节能降耗,以及能源利用上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赵立欣:山西成为转型综改的试验区,给山西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认为,山西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可开发、使用更多的环保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进而实现节能降耗。比如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等。
山西虽不是农业大省,但也有很多的农业资源,秸秆的高效利用也是实现节能降耗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研究显示,秸秆的热值是标准煤热值的一半,如果能将秸秆变废为宝,加以利用,形成规模化生产,可以减少农民用煤,从而节能降耗。
我还向大家透露一个好消息,目前有一项研究成果,是利用燃煤烟气脱硫石膏大面积改良盐碱地的。我们国家现有碱土面积1.3亿亩,而大同、忻州、朔州的盐碱地就占了450万亩。如果这项科研技术能在山西推广,将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燃煤烟气、脱硫石膏利用起来,也是节能降耗的一个好办法!
■栗俊平(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公司官地矿机电科采掘管理组组长)
安全生产有保障,煤矿事故大大下降了
山西晚报记者:您是来自基层一线的工人代表,能否讲讲在全省综改试验区轰轰烈烈推进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转型带来哪些变化?
栗俊平: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告别了小煤窑时代,无论是从采煤的机械装备上,生产的安全性上,还是从产煤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总结一句话就是:矿井升级改造,现代化装备提高了,安全生产有保障了,产量大幅增加了,煤矿事故大大下降了。
我在井下挖了30多年的煤,原来炮采、普采时是半机械化,采煤机割下去,由运输机运到外面,支护煤层顶部时,还需要人工支撑,现在综采,是百分之百机械化开采,摁摁按钮,动动控制手柄就可以完成工作了。像采煤机原来是液压牵引,现在是电牵引;液压支架不再用人工支撑,而是变成电脑程控的。过去开采好的煤需要用矿车拉到煤库,现在一经采掘完成,就直接上大皮带,运到煤库,最后装火车,大大节约了人力,由此,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大幅下降。目前,山西焦煤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02,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矿井升级改造,机械化程度提高,也使得生产规模和能力大大增加。我所在矿在煤炭资源整合前,实际生产能力是90万吨,现在是500万吨。
过去只想着挖煤、卖煤,现在省里提倡“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矿上建了选煤厂,洗选加工精煤,建了电厂,用煤矸石发电,变废为宝,还建了水泥厂,煤化工基地,炼焦,增加附加值。这些都是“转型”带来的变化啊!
■李章宏(晋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全省上下一心全力以赴抓创新
山西晚报记者:山西在转型综改区建设的进程中,如何创新发展区域经济?
李章宏: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的政策,使得山西的转型跨越,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目前,山西上上下下都在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抓创新。我个人理解,区域经济主要特征是根据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人才优势等生产要素,形成的一种经济共同体。具体地讲,就是以城市群为载体,以城镇化为手段,以区域经济为动力,以区域资源为依托,以优势产业为龙头,形成一个产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紧密,产业分工明确,经济形成良性循环的新型工业区。
山西这几年在发展区域经济上,在区域经济的定位上,在体制创新上,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气做了很多文章,比如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抓好两件大事,实际是引领山西经济发展的引擎。提出的四化: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是区域经济的特征,提出的气化山西、绿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是全面推进山西经济发展的内涵。省委提出的七个新是区域经济的奋斗目标。
山西如何创新发展区域经济?应该如何做呢?
一是做好规划,科学论证。山西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一市两区、一县两园、一村一品,实际上这都是对我们搞好区域经济的规划和定位,只要把区域经济规划好,进行了科学论证,才能形成共识,才能凝心聚力,才能谋划发展。
二是产业分工明确到位。区域经济最大特点是产业集中,产业集聚,产业循环。因此,要根据山西各个地市的不同情况,进行明确产业分工,明确产业定位,要形成错位发展、竞相提升,这样才能形成区域经济的真正内涵。
三是打好基础,创新体制。区域经济最大的载体是三大块,一块是以县域经济为板块,一块是以工业园区为板块,一块是以城镇化为板块的。没有县域经济的板块,没有工业园区的承载,没有城镇化的特色就构不成县域经济的特色,因此,我们要抓住这几年省委、省政府十个全覆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县域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区域经济基础设施到位,环境优美宜人,法治环境优良,创新服务到位,体制机制创新。
四是重点产业集群,园区支撑。未来山西发展,打造一个非煤山西靠的是园区经济。必须在工业园区内讲工业的集中度,讲产业的集中度,讲生产资源和要素的配置,讲园区对他的支撑,没有园区支撑就形不成块状经济,没有块状经济就形不成县域经济,没有县域经济的崛起,就没有区域经济的构建。
五是错位发展,全面推进。山西这几年在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这方面做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袁书记、王省长多次提出要错位发展。当前,我们进入新的一轮招商引资期,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把那些附加值高,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就业趋势好的产业引进来。
区域在很大程度上来讲,还要讲平衡性,讲全面进步,特别要讲循环。我个人也认为,做好区域经济,用园区来支撑,用错位发展来竞争,才能真正打造一个非煤山西,才能真正做好煤与非煤这两篇大文章。
六是狠抓落实,根本在干。区域经济不仅关乎山西的转型跨越,根本的标志是转变山西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再造一个非煤产业的山西。各地市也是相应要再造一个非煤的新地市。“十二五”期间的投资、消费拉动,以及扩大内需的增长方式,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正在转移。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要干。要干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要抓好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改变作风,调查研究,少在会场,多在现场,在一线建功立业,在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在园区建设中争先置换,在转型跨越中建功立业。
另一个是干劲。全省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同德抓转型,干部态势良好,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状态良好,因此我们要乘势而上,用冲天的干劲,再回到改革开放火红的年代,全力以赴抓好转型跨越,全力以赴做好煤和非煤这两篇文章,全力以赴抓好深化改革,全力以赴抓好民生覆盖,推动山西转型跨越再上新台阶,构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发展持续的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张根虎(省安监局局长)
安全工作做不好,什么事都做不好
山西晚报记者:山西的安全生产压力大,安全事故频发是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请您从切身感受谈谈煤炭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的意义,以及这前后您的心态变化。安监部门在综改区建设过程中,实施了哪些管理创新?
张根虎:管这个工作,深切的感受是:没整合前,始终感觉揪心,现阶段,终于能平稳地呼吸了。
资源整合之前,煤矿多、有些规模小,它们确实是山西搞安全工作的,或者各级领导最关注、也最担心的事情。当时提出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应该说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壮士断腕”的决心。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一旦整合,就会触动不少人的利益,引发各种矛盾。但省委、省政府从煤炭发展的战略考虑,从节约资源考虑,从减少安全生产事故考虑、从生态保护考虑、也是从反腐倡廉、保护干部考虑,对山西资源整合重组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制定了详细而具体的细则方案。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煤矿整合到1053个,规模全部120万吨以上,而且完全实现了机械化开采,资源的回收率由过去的15%提高到75%以上。山西三年没有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亿元GDP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万车死亡率、煤炭百万吨死亡率,这些指标大幅下降,好于全国平均指标。特别是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步入中等或者发达国家先进行列。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效果明显,为山西乃至全国在安全生产方面闯出一条路,得到了社会各界、各级领导的认可。不少省市来山西考察、学习。
用书记、省长的话讲,山西做好了安全生产工作,我们才有精力去搞其他的。如果安全工作做不好,什么事都做不好。安全是基础。所以书记提到,行政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党委一把手也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山西现在是党政齐抓共管的局面,而且省长又亲自出任省安委会的主任,这在全国具有唯一性。书记、省长同时参加安全生产的咨询活动,参加安委会的扩大会议,这在全国也是唯一的。所以,山西能有这么好的一个局面。我说领导重视,可不仅仅是那种泛泛的重视,是打心里头重视,从制度、措施上重视。这一点,我是非常有感受的。
转型综改试验区是国家给予山西的、一个类似特区政策的优惠政策,也是针对山西实际提出来的,所以省委、省政府多次开会,要求把这个政策运用、贯彻、实施好。特别是在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过程中,综改试验区的作用会越来越显现出来。明确安全责任,在综改试验中能够减少安全生产事故,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我们在安全创新管理方面,连续开展安全生产的专项整治,继续狠抓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和政府的安全监管责任。特别是全省所有的企业按照分级属地管理,实行了行业一把手和分管领导、企业所在地的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挂牌责任制”。
同时,奖惩分明,做得好的,政府加大奖励,奖金从1000万增加到3500万;对做得不好的,实行一票否决,不允许评优评先,干部在此期间不允许提拔。
■李力(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院长)
艺术院校理应为文化强省做出贡献
山西晚报记者:山西近年来好戏不断,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乘着转型综改区建设的东风,作为艺术院校的领头人,在文化转型上有哪些尝试和创新?
李力:文化强省的提出、文化体制的改革,让我们搭上了文化转型的航船。作为一所艺术院校,理应站在转型的潮头,为文化强省做出贡献。
遵循艺术院校服务社会的宗旨,依托本身舞蹈优势,我们脱离单纯的课堂教学,将过去二元教学的授课方式,变为课堂教授、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直至搬到市场进行作品检验,也就是学生们在没毕业的时候就可以参与演出,成为真正的演员,接受市场检验,进而变成一名可以服务社会的艺术人才。
因此,我们用4年时间打造出来的舞剧《一把酸枣》,从2004年首演至今,在国内外已成功演出860多场,进行文化交流,成为中国第一个在肯尼迪艺术中心演出的舞剧。
刚刚在国家大剧院公演的舞剧《粉墨春秋》,创新编排,将戏曲的元素融入其中,获得高度赞扬,已经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收官之作,于今年6月份在悉尼歌剧院上演。
■李章宏(晋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积极学习认真借鉴其他“特区”的经验
山西晚报记者:除山西之外,全国还有包括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辽宁沈阳经济区、广东深圳综改试验区、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湖北武汉城市圈、四川成都统筹城乡等8个国家级综改试验区。除名称不同外,山西的转型综改区的定位与这8个试验区有何不同,有何借鉴意义?
李章宏:中、东、西部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以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试验区,都取得了丰硕成果。长三角、珠三角已经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后边崛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都给我们搞好区域经济,做了很好的示范。我们应该学习借鉴他们的是,首先要解放思想;其次要大胆创新。对于山西而言,目前还没有一个照搬的模式,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和框架,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准先行先试的突破口。比如,在土地制约的瓶颈上、人才资源的瓶颈上、解决融资的瓶颈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上,我们要向这些地方学习。比如我们要学习浦东的企业发展金融先行、合肥工业区的经济发展,科技先行……
第三,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经济发展进入了只争朝夕的时代,人才之争,资源之争,生态环境之争,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要想创新发展我们的区域经济,再造一个非煤山西,必须要又好又快的进行,既好又快,快中挑好,好中挑快。
第四,要学习他们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经验。一个综改试验新区,一个区域经济的崛起,它和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是紧密联系的,三化缺一不可,比如:我们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怎样解决农民工的进城问题,怎样解决农民工的保障问题,怎样解决外资和内资的待遇问题,怎样解决物流,各种资源的整合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农村户籍的改革,失地农民的安置,社会治安的稳定等等。
所以说,做这篇文章是很不容易的,国内这些发展的地域,已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们要积极学习,认真借鉴,结合自己,迅速崛起!4、5版稿件采写:本报特派记者 李莉 张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