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最佳环境报道入围作品:石化海岸


  推荐说明:中国东部沿海已经成为世界上石化业投资规模和产能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对能源和石化产品迅速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量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未走正常评估程序的项目在短时期内迅速上马,并造成严重的环境后果,很大程度上是2008年后中国政府启动经济刺激计划和地方政府追逐GDP数据的共同产物。这暴露了中国由政府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弊病。这一弊病是《石化海岸》这篇报道真正的主题。
  采访的起因是2011年8月的一次台湾之行。我了解到,台湾最大的石化项目(国光石化)原拟落户在一处重要的生蚝产地(浊水溪口),但因台湾环保团体的强力反对而流产,相关产能将向中国大陆的古雷半岛转移。台湾环保团体反对国光石化,导致台湾石化产业选择西移大陆的故事,可见同时发表的报道《生蚝战石化》。这个故事也是《石化海岸》的背景之一。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两篇报道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篇报道是《新民周刊》2011年第37期的封面报道。
  文章标题:石化海岸
  作者:汪伟
  发布时间:2011年9月14日
  来源:新民周刊
  在中国东部S形的、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化工厂的数量如此之多,几乎所有重要的沿海城市,都在化工厂的包围之中。
  记者·汪伟
  频繁的爆炸、漏油和意外事件,终于摧毁了大连人的心理防线。在这座北方滨海城市周边,至少分布着五个大型石化园区,星罗棋布的化工厂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巨额税收,现在却成了市民的噩梦。
  8月,台风“梅花”过境,海浪轻松击溃了中国最大的PX项目——福佳大化石化有限公司——厂区外的两段防波堤,在堤防上撕开了两道20米多长的口子,距离塌方处不远的地方,堆放着几十个储存易燃有毒原料的储罐。这次意外将二十多公里外的大连市区置于危险之中,也引发了市民对石化业的集体恐慌和抗议。
  大连市政府命令福佳大化停产,准备迁往他处。这距离该厂2009年6月正式投产,只有两年时间。对一个年产值约260亿元,每年纳税超过20亿元的大型企业来说,停产和迁址,将造成巨额损失。这些损失将由谁来埋单,现在还是个谜。但不管由谁埋单,这笔钱都可以看作是中国石化业为自己草率、莽撞的发展方式交出的一笔学费。
  这个高速扩张中的行业,以这种惨痛的方式,暴露了自己的软肋,也引发了人们普遍的担忧。在中国东部S形的、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化工厂的数量如此之多,几乎所有重要的沿海城市,都在化工厂的包围之中。谁敢保证大连的悲剧不会在其他城市里重演?
  在9月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温家宝回应了这种忧虑。他要求治理渤海湾的污染,并严格控制新的石化项目上马。这距离2009年2月19号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只有两年半的时间。
  正是这份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产业规划,鼓励石化业向沿海集中,由此激发了石化业两年半以来的扩张热情。
  规划提出,到2011年,原油加工量达到40500万吨,成品油、乙烯产量分别达到24750万吨、1550万吨。提高石化产业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聚集程度,并建成3-4个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
  宽松的政策和信贷随产业振兴规划而来,为石化企业在东部沿海的扩张提供了关键支持。各沿海的省市,都趁着政策和资金的东风,纷纷吹响了石化业的冲锋号。从2009年开始,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都在重复同一个主旋律:石化、石化、石化。
  沿着海岸线,石化园区遍地开花。粗细高低不一的烟囱遍布河口、海岸和近海岛屿。为了降低用地成本,沿海掀起了一轮填海造地的风潮。海水被排干,附近的山头被削平,工程车日夜不停,将山上的土运到海边,填埋在昔日的海面上。填海运动刷新了沧海桑田的速度。
  位于辽东半岛最前端的大连,是石化重镇辽宁省的重中之重。有人形容说,半个辽东半岛的地下,都遍布各种管道。这些管道将石化园区里的企业连接在一起。辽宁拟在大连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形成5000万吨炼油、200万吨乙烯、200万吨PX的生产规模。
  在另一个传统石化大省广东,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和广东经贸系统在2009年底的调查显示,当地百强企业中,55个企业属于重化工业。他们的梦想是,到2020年,在广东建设“2—3个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炼化一体化工程”,使“广东炼油能力将达到1亿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吨/年,约占全国的1/4”,由此“形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石化产业原本处于弱势的省份,也在努力追赶。福建的石化业产值在2008年仅位居全国第19位,也搭着产业振兴的好风,提出建设位于湄洲湾和漳州古雷半岛的两大石化基地,预计2011年实现成2400万吨/年炼油加工能力和100万吨/年的乙烯生产能力,朝着石化大省的方向发展。
  甚至连石化业的“处女地”,也忙于拓荒。2010年,总投资151亿元的中国石油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在钦州投产。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盛赞此项目 “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无大型炼油厂的空白。”根据地方规划,广西沿海石油化工计划到2020年完成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将南海北部湾变成“西南地区新兴的石油化工基地”。
  一系列地方规划在2009年获得国务院批准。其中沿海省市的规划无不与化工相关。《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随即成为当地上马化工项目的政策依据。
  为了大型石化项目能够落地,各地政府纷纷给出土地和税收优惠,首要目标是争取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这类垄断央企进驻。那些拥有特殊资源的省份如福建,则试图在台湾石化业陷入环保困境之时,“引导和策划台湾石化产业整体转移”。福建省政府的一份文件说,相关项目用地,可“实行最优惠的地价政策,按我省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招拍挂出让土地使用权,适当放宽其全部付清土地出让金的期限。”
  到2011年,尽管3年期限未到,但石化业振兴规划中所列目标提前完成。2011年2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发布的报告显示,规划中重点扶持的三个地区——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石化产业链条,山东、江苏、广东、辽宁四省石化产业总值已占全国49%左右。这些沿海省份,上游的炼油厂,中游的PX(对二甲苯)项目,下游的PTA、PET项目一应俱全。
  石化业的扩张速度远远超出2009年规划设想。到2010年,中国石化业总产值8.88万亿,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10年底,原油加工量达到4.23亿吨,成品油产量2.53亿吨,已经超过了原定于2011年完成的目标。
  根据已经开工建设的产能,到2013年,全国将形成20个以上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预计到2015年,全国炼油能力将达7.5亿吨规模——现在,行业人士担心的是,届时将出现大规模的产能过剩。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为石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如今正焦头烂额的大连,不得不面对高速增长留下的麻烦。尽管产业振兴规划为石化业在沿海的扩张注入了兴奋剂,却没能预见高速增长带来的问题,更没有为这些问题事先打好预防针。
  投产两年即被迫搬迁的大连PX项目,令人想起2004年的宏观调控中被斩于马下的江苏铁本项目。在地方政府的要求下,江苏铁本投资规模层层加码,最后变成投资逾百亿、年产840万吨钢的大型项目。8年前,大连市政府规划PX项目时,设想中的产能仅为每年30万吨。在筹措资金、项目审批和环境评估的漫长过程中,改项目的产能和投资规模迭经修改:2005年提高到年产45万吨、2007年又提高到年产70万吨。用地规划和厂区设计也不断修改,以适应新产能的需要。只要把项目建设进度和审批和环评的时间节点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就可以肯定,和江苏铁本一样,大连PX也是个“边建边修改”、“边建边设计”、“未批先建”、“边建边批”的项目。
  不断修改投资计划是大型项目的通病,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投资者,而是地方政府的不断提升的胃口。官员们对“第一”有一种病态的迷恋。更多的投资可以使GDP的数字更好看。而追求GDP也是地方政府热衷石化业的主要原因——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大型石化企业的投资动辄数以十亿,百亿以上的项目也不在少数,并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其他投资,是GDP效益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
  在地方政府的力争和力保之下,对石化项目的环境评估常常流于形式。2011年4月,环保部通报批评一批环境咨询机构,其中包括黑龙江省化工研究院、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化工规划设计院、黑龙江大学等在内。通报指出,上述机构所编制的环氧乙烷、PVC树脂工程、苯抽提等一系列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存在严重质量问题。
  漏油、爆炸、有毒气体泄露,这些意外事件一再发生,使得意外变成了常态,也使得沿海石化企业周边的城市居民对日常生活充满忧虑。
  《经济观察报》引述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专家的话说,目前海上各种溢油事故每年约发生500起。沿海地区海水含油量已超过国家规定的海水水质标准2-8倍,海洋石油污染十分严重。2010年和2011年,中石化在大连的厂区接连发生爆炸,约有1500吨原油进入海中,受污染海域达430平方公里,对环境的影响远未消除,更荒唐的是,连赔偿善后,也至今没有明晰方案。
  2011年9月8日晚间,上海赛科石化的低温罐区的烯烃管线发生大火。上海市消防局政委张华锋说,这是上海化工区迄今为止最大的火灾,起火点与存储2万立方米乙烯和3万立方米丙烯的两个立罐,相隔不过20余米。赛科石化是上海中石化与英国石油的合资公司,位于上海金山、奉贤交界处,紧邻杭州湾。火势一旦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石化业的日常排放让人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污染情况感到担忧。尽管行业人士不断喊冤,认为PX项目被媒体“妖魔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石化行业的确是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因为高能耗、高水耗和高污染,在世界各地,都不断引发环保方面的争端。
  拥有五大化工业基地的珠三角地区,每年平均灰霾天气达到238天,与石化业排放有密切关系。广州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后来迁往湛江,知情者透露,这主要是因为香港方面的强烈反对。这也证明人们对石化企业污染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
  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石化产业废弃物排放量较高,废水、废气、废固排放量已分别居全国工业行业第1、第4和第5位,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化合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位居前列。
  在此之外,偷排偷放屡见不鲜。本刊2009年刊12月刊出的报道《增长的代价》,曾报道江苏北部的化工企业偷排,黄海饱受污染,至今未见根本改善。国家发改委亦承认,“部分企业排放不达标对区域水体、土壤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尽管如此,在对石化企业的环境评估中,“公众参与”依然软弱无力。大连PX项目、厦门PX项目、广州中科炼化一体项目中,当地民众对工程选址长期一无所知,往往要到选址确定,征地乃至工程开工,方才如梦方醒,自然意气难平。
  2007年,厦门市民对PX项目的抵制,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市民对城市周边的化工厂变得敏感。2010年,由于市民的抵制,设计产能1500万吨的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未能按照原计划落户在广州郊区。2011年,大连PX正式投产两年即被迫搬迁,这些都增加了化工业选址布局的成本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