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获批准 确定新“坐标”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获批准 确定新“坐标”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建设资金  国务院近日批复了《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六个方面的振兴目标。
  “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将按照新确定的“坐标”,着力缓解制约东北地区振兴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推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着力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动经济转型取得更大进展;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文化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水平显著提高。根据《规划》,到2015年,东北地区将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兴原材料基地、能源保障基地、重要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基地、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规划》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将实施六大重点民生工程,其中包括扩大就业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保障工程、基本公共教育工程、公共文化建设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工程。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要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更加关注民生。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县乡两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危房改造,新建保障性住房310万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居工程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先发展原材料工业,积极发展特色轻纺工业。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对东北振兴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东北地区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完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壮大东北特色文化产业,增大服务业比重。
  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将从三个方面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建立多元接续替代产业体系,重点建设一批接续替代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对就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二是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强资源型城市矿山生态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支持在阜新、抚顺等地开展全国矿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完善资源型城市功能,优化布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三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开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
  优化空间布局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将更加注重确定主体功能区定位,合理划定主体功能区,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和投资政策、差别化的产业和土地政策。优先发展辽中南地区、沈阳经济区,重点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牡绥地区和长吉图经济区,严格限制开发农产品区和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自然保护区等区域。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等重点经济区加快发展,促进东北东部地区经济一体化。优化城市布局,形成若干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城市群,加快建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建设重要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水平,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引导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实现省(区)间跨行政区域的经济联合。加大对特殊地区的扶持力度,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十二五”时期是东北地区巩固和扩大振兴成果的重要时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是为全面振兴奠定更加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各有关方面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把握机遇,加强协作,扎实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真正把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切实抓好重点工作的落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富裕美好新农村。优化提升传统工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形成比较完备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多元清洁的能源体系。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和江河流域等重点生态区域的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国有林区和农垦区的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