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多措并举培育科技小巨人


 
天津滨海高新区赛象科技。(资料图片)
滨海新区多措并举培育科技小巨人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通过政府资金投入、孵化载体建设以及搭建转化平台等多项措施,帮助企业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一批科技企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小巨人”。
加大政府投入对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天津赛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2006年在保税区注册成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从事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业务,研发的“工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成果已经成功应用。目前,这项成果已经申请了24项专利,公司也被评为滨海新区“科技小巨人”企业,各项发展顺利进入“快车道”。
“几乎所有成就都是在科技部门的帮助下取得的。”赛智科技总经理朱殿兴告诉记者,“我们搞的安全环保节能是属于政府行为,很少有企业主动联系我们,具有高智商、高技术水平的人才也比较难找。各级科委不仅在专利申请和科技成果鉴定上给予大力支持,我们还一次性得到70万元的补助,这将对科研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落户滨海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在发展全程得到支持:在发展初创期,新区设立了“科技创业计划”项目,经评审认定的最高可给予200万元资助;在成长期,设立了“成长企业助推计划”项目,扶持成长期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最高立项支持额度可达300万元;在壮大期,“创新领军企业发展计划”项目最高支持额度可达1000万元。对注册资金超过2000万元,落户两年内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还将有500万元的研发补助。
此外,滨海新区还制定了支持科技型企业投融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了政府创投类企业8家,科技小额贷款6家,科技担保公司9家,率先推行了股权激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等做法。2012年,滨海新区还将安排6亿元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按计划,今年全年,新区计划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600家,新增小巨人企业150家以上。
孵化载体建设让科技企业共享创新成果
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初期,自有资金和科研设备均严重不足,很多研发工作都依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此,滨海新区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打造以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和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为主要支撑、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共享性充分体现为特征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截至2012年1月,滨海新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8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市级孵化器3家,共20家通过市级孵化器资格认定。
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是天津市首批孵化转化载体试点单位,园区内日前建成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渲染能力达到900刀片的动漫影视超级渲染中心。记者了解到,渲染是动漫制作的关键,而刀片服务器又是保证高效率渲染的硬件核心,每一块“刀片”实际上就是一块系统主板。国家动漫园在拥有近400刀片渲染能力的基础上,与拥有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的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合作,联手打造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动漫影视超级渲染中心。
园区运营方、天津生态城动漫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公共技术平台技术总监王一夫表示,园区搭建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3D立体动画电影高端制作流水线为基础,可以为动漫企业提供国内最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自去年初投入运营以来,完成了2011年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冠军《赛尔号》、日本3D立体动画电影《铁拳》、中影动画公司《兔气扬眉》、游戏《大决战》等多个国内外知名作品的制作。
目前,园区内注册的企业已超过300家。王一夫说,园区今年还将参与中影集团动画电影《精卫填海》的制作。导演王小列则表示,2010年他将电影《与妻书》的部分特效放在国家动漫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制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计划将最新动画片《鸟奴》也拿到园区制作。
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打通产业化瓶颈
传统科研体制的一个弊端是科技、产业“两层皮”。近年来,滨海新区从自主创新源头着手,引进、建立起一批“产业链条上的科研院所”,它们引导、帮助科技企业摆脱资金、技术制约,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国家纳米工程研究院、国家超算天津中心等一批高质量科技资源先后落户滨海新区,它们定位于“科研服务产业”,为当地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记者了解到,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正在吸引一批生物医药领域的优秀团队和企业,并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体系和公共技术平台。研发团队在获得研究院的经费支持后,在这里经过风险测试、中试生产、动物实验等环节,加快实现了从新药发现到产业化的进程。
“我们不注重论文,注重专利和新药证书。”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张耀洲告诉记者,“研究院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自己的员工只负责管理工作,引进了超过190个团队、100家企业和1000名科研人员。”截至目前,已有2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累计超过1.9亿元。
在滨海新区内的天津空港经济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主要解决工业发展中的生物学问题,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所副所长刘新建告诉记者:“有的企业会主动找上门来,比如一家制药企业希望借助我们的技术力量,找到一种无污染的生物酶催化剂将取代原有技术。一旦成功,预计企业每年降低成本6000多万元。”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施产业提升项目共计45项,项目合同金额合计5974万元。
此外,滨海新区还与中科院合作举办多场成果对接会。沙船(天津)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忱告诉记者,过去沙船公司以产品代理为主,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在中科院院地合作局的牵头下,双方正式就天津抗肿瘤和抗衰老药物的开发达成意向。公司将尽快投入资金,为药物的临床试验做好准备,使其成为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记者徐岳 毛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