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成都迎接世界的舞台


  全球20%的电脑在成都制造,全球50%的笔记本芯片在这里测试;超过200家的世界500强翘楚在此安营扎寨,在蓉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继续领跑中西部;而就在下周,成都的电子产品运往法国,将再不用从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兜一圈”,从成都双流机场就可以直达法国巴黎……

  开放的世界,是成都的舞台;开放的成都,是世界的机遇。昨日,针对我市“五大兴市战略”,市科技顾问团启动“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助推"全域开放"战略咨询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名誉院长、北师大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主任李晓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宇燕,重庆工商大学校长、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蓝志勇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国良教授等各界高端智囊聚首成都,站在成都,用广纳全球的视野,共谋成都“全域开放”之路。

  据悉,为期两个月时间里,针对我市“五大兴市战略”,市科技顾问团整合了数十位国内各领域前沿的成都市科技顾问智囊,分别就“五大兴市战略”相继启动了五次咨询研讨与实地调研行动。记者从市科技顾问团了解到,预计就在下个月,此次咨询研讨会的专家建言,将形成对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建议,助推我市“五大兴市战略”的深入推进。

  关键词:优化开放合作环境

  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制度基础体系,是成都融入全球循环的核心

  “什么叫开放?为什么要开放?”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谈起,张宇燕所长从全域开放与国际惯例规则接轨的角度,首先提出了关于开放的命题:开放带来了分工和专业化,而开放的核心,则是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来提升经济规模的增长,市场规模的扩大,其前提是通过交易与流通产生。那么,又是什么,保障了交易的实现?

  “是规则,是制度,站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推进的角度,是一个区域的公正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制度基础体系建设力度。”长期从事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的张宇燕分析,相较于“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与力度,将成为一座城市融入全球循环体系的最核心的竞争力,“从英国的繁盛,到美国的崛起,其发展轨迹中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性质,就是公正的司法体系、法律保障等制度架构,能够确保遵循国际惯例与公正中立,这样一来,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会聚集到这里,而聚集的实质,则是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了区域发展的繁盛,而架构"看不见"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制度基础体系,与"看得见"的产业集群、交通建设同样重要,甚至是一个先导要素。”

  “相较于长三角、环渤海的沿海沿边城市,成都的发展,相对后发,但后发自有其优势,就是在符合国际惯例的制度基础体系建设中,更好地吸收与借鉴。”张宇燕分析,从眼下成都已具备的经济、产业聚集开放度而言,成都已经很好地引航西部城市,加大开放力度,走出去,直面全球更大的竞争与市场,是成都未来发展的增长点。

  基于“优化开放合作环境”,蓝志勇教授分析,国际化开放之路,必须提及的命题则是政务服务的能力与效率,“简而言之,就是政务服务要符合国际惯例,还要创造差异优势。”一直从事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蓝志勇对成都政务服务的效能非常赞许,“从最初的英特尔来成都,到眼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的开放聚集形态分析,成都的政务服务体系不仅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在很多审批流程设计、项目招引前端等甚至具有优于发达国家的行政效能,这恰恰是成都面向全球发展的优势竞争力。”

  关键词:拓展开放合作格局

  既是全地域开放,也是全领域开放

  “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到西部大开发新十年,国际、国内的机遇,让成都的全域开放,不仅成为事关成都这座城市的事,它更是中国西部崛起最不可或缺的推动力。”站在国际、国内视角,李晓西教授认为, 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都的定位当是站在全球视角,在全球竞争协同中寻求比较优势,“成都的全域开放,既是全地域开放,也应是全领域开放。”

  对此,李晓西分析,在全域开放的路径下,要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全面安排中强调国际化,全域开放是与这四个化紧承,“信息化其本身就是国际化中最重要最前沿的部分,而这恰恰也是成都的优势所在,市场化与国际化更是不可分开的,比如,在引进外资中的政策优惠与市场环境的关系、政府机构与市场中介组织在服务外资企业上的分工与定位的比例,这些都直接助推着成都开放的广度与融入全球的深度。”

  站在“拓展开放合作格局”视角,杨继瑞教授分析,围绕“全域开放”战略,成都应该塑造优化开放的基础设施、优化开放的多元化格局、优化开放的招商方式、优化开放的地域空间、优化开放的产业领域的“五优”形象,实现高水平的内陆加工贸易新模式、高水平的物流通道、高水平的综合保税区、高水平的金融服务、高水平的生活服务体系的“五高”改革创新,构建低税费成本、低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融资成本、低物业成本的开放环境。

  关键词:改进开放合作方式

  培育全球比较优势产业,电子信息崛起已到“临界点”

  “产业的开放程度,决定着区域开放的深度与方向,那么,成都全域开放的支撑是什么?同样是融入全球的产业,而就成都既有产业结构分析,最具优势与全球竞争力的必然是电子信息产业。” 从产业角度与区域发展层面,蓝志勇分析了产业与经济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发达国家到次发达国家、沿海向内陆、东部向西部,这样的产业梯度转移是开放的全球产业发展惯例,但成都,正在经历一次梯度转移态势之下的“反梯度转移”,“成都电子信息崛起已到"临界点",其既有的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资源及产业聚集基础,让成都在产业高度选择上,能直接参与全球高端优势转移,在产业选择上,摈弃大体量能源消耗的高耗产业,同时,这样的"绿色"产业,也"反哺"提升政府服务的效能,比如,用电子信息产业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提升民生服务的效力等,用先进制造业与研发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投资兴业的宜居宜资程度。”

  站在开放的视角,再度环视城市发展,张宇燕、李晓西等专家还把开放的命题锁定了“开放与传承”的命题,“在历史底蕴这样深厚的城市,谈及全域开放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情,而"开放与传承"是城市发展不可小视的命题,任何一座高速发展的城市,也必然是一座宜居宜资内在"机理"的组成要素。”在李晓西看来,在成都融入全球的路径中,其实也是古蜀文化走向全球的过程,做好“传承”则是促成更广域领域开放的助推力。

  本报记者 缪琴 摄影 张全能

  作者:缪琴 张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