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摸准区域发展脉搏实现共同发展


  近年来,由于辽宁省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等因素,给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带来全方位的冲击。通过紧紧把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人才市场”的总体发展目标,在努力实现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实践中,辽宁省高职教育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金彦龙
  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省高职教育布点较多的主要是电子信息、财经、文化教育类专业,这些专业几乎占到全省高职专业总数的一半。随着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北等三大战略的全面实施,装备制造、石化、钢铁、光伏等优势产业正在以集群形式发展,促使省内高职院校也迅速按照区域产业优势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利用原有优势,结合经济发展提供的契机,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瞄准区域发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高职教育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对各类人才尤其是熟练技工的需求大量增加。为此,辽宁省高职教育建立起动态协调机制,整体规模与发展速度逐步实现动态调整,即按照区域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周围临近企业的现实与潜在发展势头,不断调整高职教育规模和人才培养目标,密切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使之真正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
  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瞄准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各类重大课题,通过开发人力资源,在培养造就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与企业合作研发高新技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从而保证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合力推动经济向前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辽宁省很多高职院校都采取“适度超前”的总体发展策略,根据本地区支柱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调整,充分注意学校辐射区内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未来人才需求走向进行科学预测,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对原有相关专业进行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知识、新技能,对预计数年后可能遭淘汰的专业及时停办,以便集中优势资源推动“朝阳专业”的发展。
  事实证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高职教育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催化剂”。一些主动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对接的高职院校,由于针对地方企业用人设置专业,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深受欢迎。如今,着重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已经逐步成为辽宁省高职院校办学者的共识。
  2 与区域经济携手,走内涵发展之路,高职院校与企业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
  近两年来,辽宁省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师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实践实习等环节尽可能寻求与区域内相关企业的互动、联动,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既提升了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又可以在产业、企业的技术升级、产品研发等方面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职院校领导经常到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那些代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度的企业走访调研,了解企业近期与未来人才需求情况,包括需求层次、类型、专业、技能优势、复合性等,借此找到高职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企业岗位需要的对接点,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很多高职院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与企业联合培养师资,或者聘请企业高级技师到校任教,并与本地区企业联合建设高职学生实践实习基地,让学生入校后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能随时进入企业实践实习。把原来集中于校内的毕业前集中定点实习改为校内外实习相结合,既可以让企业按照用工需求量身定制部门、岗位待聘员工,又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实习手段单一、实习基地紧张的难题。
  此外,一些新兴企业为了寻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人力资源,主动与省内高职院校展开全方位合作,包括科研、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例如,2009年以来,一些企业主动与渤海大学高职学院等部门联合,围绕企业科研和产业发展目标,学校为其定向开展科研、教学攻关,努力为企业打造一支“校企双栖型”人才队伍,收到良好效果。
  3 建立多元无缝对接平台,利益与风险共担,高职院校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省、市两级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都在想方设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建立多元的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无缝对接的平台,鼓励校企建立联合实践基地,既能让企业随时吸纳高职在读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践,高职院校也能保证定期按企业要求为其培训、轮训员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校企在人才定向培养、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责权利关系,尽可能让校企合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降低随机行为给合作双方带来的不必要风险和损失;鼓励校企建立各种各样的利益共同体。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只有利益与风险共担、责权利明晰,才能形成各种利益共同体。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区域经济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关系。为此,近几年来,政府在鼓励现有民办院校加大职业教育规模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开办高职教育,鼓励企业向高水平的高职院校直接投资、为其定向培养高级技工等。同时,也鼓励高职院校走“产学研”之路,与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大大提高了企业获取技术、人力资源的效率,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开发、实验,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
  (作者系辽宁省渤海大学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