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新区将推行公务员“聘任制”
部分公务员的“铁饭碗”将变成“瓷饭碗”。今年,沈阳市沈北新区将通过聘任制的实施,对沈北新区公务员实行档案封存,逐步打破公务员身份终身制。
同时,今年起,沈阳市沈北新区将利用5年的时间全力推进科技发展、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城乡统筹、投融资、社会建设、政府管理、用人制度等8个方面进行改革。
公务员不再捧着“铁饭碗”
昨日,在“沈北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大会”上,副市级干部、沈北新区区委书记、蒲河新城党工委书记张景辉提出,2012年是沈北新区实施“十二五”规划重要一年,也是沈北新区建设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起步年、关键年,利用五年时间,全面完成先导区建设任务。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沈北新区提出坚决打破公务员“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
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
沈北将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 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大路网体系方面,沈北新区区长、蒲河新城管委会主任李鹏宇昨日在大会中提出,实施盛京大街、怒江街贯通等工程,完成七星大道、旅游大道建设,启动107省道改造工程,完成明沈线、十大线等县、乡、村级公路的建设和整修工作,启动沈北新区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的规划论证工作。
同时,沈北新区还将推广薰衣草庄园、稻田画、向日葵及辽河滩地花海项目成功经验,休闲观光农业,建成与沈阳和生态城市相匹配的生态田园新都市。
全面启动沈北新城通航产业园建设,加快引进商务飞行中心和应急救援基地,建成国家级通用航空制造业基地、东北通航运营服务和应急救援中心。
另外,沈北新区还将在全区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城市人口、农村人口等各种户口性质的划分,按照公民的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力争到2015年,成为沈阳经济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示范区,基本实现城市户籍转移率达90%以上。
八大改革
2012年,沈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将重点做好8个方面,30项具体工作。
第一,创新以新型工业化为引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机制
第二,创新推进自主研发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
第三,强力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第四,创新社会管理和民生建设体制机制
第五,创新生态文明区建设体制机制
第六,创新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第七,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第八,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推进机制 记者 王月宏
原则:
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机制:
“公开选拔、档案封存、全员聘任、竞聘上岗,以岗定薪、优绩优酬、绩效考评、奖优罚劣”向沈北新区行政机关全面延伸。
解决问题:
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工资能多不能少。
上岗原则:
机关工作人员档案封存,实职干部实行职务聘任制,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打破身份、职务、职级界限,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竞争上岗。
试点:
沈北新区全区公务员为1600多人,此项改革将先在政府组成部门试点,并逐步在党群、人大、政协机关、检法部门实施,实行公务员职务聘任制。
工资:
实行 “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绩效挂钩、自主分配”的绩效工资,坚持按岗位分配与按绩效分配相结合,并重点向经济区、新城经济一线岗位
倾斜。
岗位管理:
新区党政机关探索实行以发展为目标和岗位职责为主、以职设岗、岗位量化、绩效考评奖优罚劣机制,进行精细化管理。
试点聘任制公务员。除特殊岗位外,行政机关新录用公务员一律采用聘任制,实行合同管理。
意义:
同时,深化干部聘任制改革,探索实行行政机关干部聘任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变身份、职位管理为岗位、契约管理,实现全员聘任、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充分激发干部活力。探索推进蒲河新城原具有公务员身份人员“双向选择”在党政机关调动的新模式。
“铁饭碗”变“瓷饭碗”,改变了以往过去干与不干都拿工资的状态,同一个岗位可能多人竞争。一位就职于区级职能部门的公务员说:“这样的改革不是打破‘铁饭碗’而改,是一种升华改革任务的做法,对我们是有压力,但同时也是动力,工作量化了,就更加要求我们要动脑筋把工作干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