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战记】:抑制通胀手段发生重大转变
滨海新区网3月19日讯 近几期的文章中,小战一直强调“要观察政策指针,在未给出‘保增长、抗通胀,哪个放在首位’前市场会小幅波动,而前者会导致市场上涨,后者会导致股市下跌”,本周初,温总理“我们今年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各项工作中,把抑制通货膨胀摆在了第一位”的表态,很鲜明地说出了未来政策指针,而昨晚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说明了这一点,那么股市本周整体下跌也就很自然了。说到日本地震的影响,那可以讲是为中国输入型通胀又重重地添了一大把薪柴。
地震导致输入型通胀激增
小战近几天没少看各个媒体关于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影响之类的分析性报道,但大家似乎都存在比较乐观的预期,大多充斥着“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的言论,小战的观点与之完全相反。小战认为,日本地震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深远,将大大增加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后面的紧缩政策将一环紧似一环。
首先,先从日本地震传导作用分析。从造成我国CPI高企的农产品和消费品来看,地震使得日本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大幅减产,因此必然会从中国加大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的进口量,这会进一步加剧中国农产品和日用消费品的短缺。此外,未来日本灾后重建必然会进一步提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从工业角度看,地震破坏了日本的部分钢厂,导致国际和国内钢材价格的上涨,而石油价格虽然受日本工业生产需求减少而短期出现回落,但是未来灾后重建将导致日本石油消耗快速攀升,导致油价快速反弹,由于石油与钢铁是现代工业的血液与骨架,这两大类工业基础原料的上涨必然会推高未来国内PPI指数。从能源角度看,地震造成的核泄漏已导致日本绝大多数城市缺电,日本可能转而寻求煤电、水电进行补充,而核泄露更是导致世界各国重新评估、规划核电站的建设,因此,传统能源将更为全球重视,资源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进而会使国际能源价格面临继续上涨。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日本的邻国,由于日本资源有限、中国物产丰富,在未来的灾后重建中,日本将对中国产生巨大的“需求依赖”,而这种依赖大多是通过高价进口实现的,这一方面会对国内商品价格起到“指导”效应,另一方面也会加剧国内商品的短缺,从而造成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扬。
其次,从国内环境分析。应该说,近年来频繁的自然灾害与此次日本核泄漏加剧了民众的担心。因此,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会进一步加剧CPI的居高不下。
紧缩货币政策不会放松
小战认为,地震之后,在海外流通的日元将逐渐回流到日本国内进行投资建设,同时,保险公司需要赔付巨额的保险费,因此会大量购进日元,这些因素造成了日元在全球的供给大幅减少,这就会在未来几个月内造成日元连续升值。而日元升值,会导致美元升值的可能性减小,由于人民币汇率主要挂钩美元,因此弱势美元会促进人民币升值,进而减少国内通胀压力(这一点小战前几期文章中重点分析过)。不过,小战认为,由于目前通胀压力非常之大,尤其是中央已经将抑制通胀作为今后经济政策的主基调,因此,人民币升值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国内存在的通胀压力,还需要其他手段来共同实现,因此,未来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会轻易放松。
调控手段发生变化
央行官员日前透露,4月可能会迎来CPI的峰值,最高水平预计将达到5.5%左右,并于年底回落至4%左右。央行对石油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存在的风险表示关切,对成本推动型的PPI(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上涨以及超出预期的食品价格表示担忧。
小战发现,目前的抑制通胀政策的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从数量型调控转向价格型调控,也就是说从之前单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银行信贷数量上调控流动性,逐渐演变为通过利率与汇率的价格型调控,从资金的使用成本上来达到抑制资金需求的目的。从效率上说,前者短线效应明显,后者效果显现是相对漫长的。当然这也并不表明今后就不会使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了(比如昨晚就再提存款准备金率),只是说明次数会明显减少。而这对于股市来说,冲击力将有所减小。#p#分页标题#e#
实际上,央行近日发行的100亿元一年期央票利率已经上调至近3.2%,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这就是央行可能动用加息手段的前兆。加上近一阶段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创新高,这说明,紧缩政策确实在转型,同时也在一环紧似一环。
从这些方面说,未来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可能性是非常大了,此外,新的紧缩政策(利率+汇率)将使国内企业间接融资成本继续提高,出口型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在通胀压力持续高涨、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的窘境下,未来股市中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上市多年的企业更是面临滞涨的局面,这对于股市是个很大的利空,将制约中长线行情的发展。
市场平衡总体上难以打破
小战注意到,近一阶段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加息时,总有一些人认为“利空出尽,市场反弹”,但是股市的真实表现每次都会让这些人灰头土脸,原因就是当下的紧缩“没有最紧、只有更紧”,也就是说,每次央行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时候,市场都会解读为“这是正常的例行公事,今后还会继续这么做”,因此每次都将其视为“利空出尽”,未免有些幼稚。“利空出尽变利好”的关键点在于,须有潜在的“利空变利好”的充分必要条件和内在动能,否则,利空永远是信号,不可能成为触发“利空变利好”的契机。
小战认为,前期市场的反弹主要是出于政策放松预期引起的,而目前政策放松预期并未减缓,但由于调控手段出现了变化,市场还是能嗅出些许利好,因此可以说,市场短线迎来了些许喘息的机会,但只要“抗通胀”大旗不倒,股市很难走出像样的大行情。因此,从总体上看,市场的平衡目前难以从整体上与根本上打破。(记者 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