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租赁业面临“国际化”突破
插图 樊本川
滨海新区网5月26日讯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我国的金融租赁行业开始面临新的课题。昨日,在本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金融租赁高峰论坛上,中国金融租赁业如何融入国际化竞争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在世界主要经济体走到经济复苏关键节点的时刻,中国金融租赁业正在对世界舞台“摩拳擦掌”。
行业成长迅速
根据最新发布的2010年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我国金融租赁行业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0.69亿元、17.23亿元和35.78亿元,营业收入分别为43.12亿元、77.79亿元和159.07亿元。与2008年相比,2009年全行业12项总量指标平均实现了79.23%的增长,而2010年全行业12项总量指标平均实现了100.92%的增长。
目前,我国金融租赁市场已经全面开放,符合条件的在境内外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和租赁公司,在境内注册的主营业务为制造适合融资租赁交易产品的大型企业,银监会认可的其他金融机构,都可以成为金融租赁公司的主要出资人。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上述报告同时指出,目前我国金融租赁业务发展不平衡,经营性租赁只占20%,而融资性租赁却高达80%,而且在融资过程中,直接租赁不到20%,回购、回租超过80%。由于融资性租赁更加类似于信贷,所以金融租赁企业在管理、理念和技术发展方面还存在一种准贷款的概念。因此,围绕租赁业务的特点和功能,加快业务创新,增加高技术含量的租赁产品成为行业下一步的课题。而金融租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将成为大势所趋。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凌文表示,金融租赁业已成为与银行、证券、保险并驾齐驱的行业,被誉为朝阳产业。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较晚,从2007年第一家工银租赁成立以来,现在已经有17家涉足租赁领域。但金融租赁也是一柄双刃剑,在法律、税收、会计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研究,促进我们的金融租赁业快速发展。
国际化成必由之路
目前国内大多数金融租赁公司在业务中更加关注大型企业和国内市场,而走出去的项目很少。尽管部分公司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创新,但是业务量始终很小。
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李晓鹏认为,金融租赁业的国际化,可以带动设备的出口,转移生产能力到海外,可以稳定增长,调整结构。中国的电信行业和机械行业等已经有了成功案例。
李晓鹏表示,进口方面金融租赁可以通过采购拉动进口,同时降低企业的初始投资资金,刺激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需求,从出口方面来讲,金融租赁可以减少贸易中的冲击,减少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的阻力。未来5年加快中国金融业在全球的地位,离不开金融租赁的走出去。金融租赁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产品线,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依托我国制造业和资本实力的优势,金融租赁有条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
“走出去”利于创新
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总裁丛林认为,金融租赁诞生于西方,我国租赁公司都在学习研究西方金融租赁的做法和经验。西方的租赁业遍布全球,是一个综合性的金融产业,从单机到生产线、工业设备,再到工业的产权技术专利,都成为租赁的对象。我国金融租赁业应加快创新,加快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两个竞争。李晓鹏也认为,目前搞直租,搞经营租赁,必须要到国际上去,去寻找良好的运作基础。境外不同区域的法律、会计,为租赁业务的转型和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p#分页标题#e#
凌文认为,目前金融租赁公司在飞机、船舶、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力、煤炭港口领域发展比较快,逐步形成了较为雄厚的竞争力。同时也在探索保税租赁、厂商租赁等业务模式,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际化可以创新更有特色的租赁产品,英式租赁、美式租赁等等无一不是由此产生的。如果没有跨边界、跨区域、跨市场的产品结构设计,就不可能涌现出如今这么多的新的金融租赁产品。中国的金融租赁行业应该关注国际市场。目前金融租赁公司对走出去还有不少疑虑。以管理能力来看,我们的确还不具备出去的条件,跟国际同行是有差距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恰好需要通过走出去,把目前存在的风险通过国际市场进行分解。”李晓鹏说。(记者 战旗 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