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蓝谷签约46个重点项目 投资总额223亿元




  半岛都市报10月30日讯(记者 郝园园 张同顺 实习生 邱立赫) 10月30日下午,2015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新产业、新机遇——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与金融服务论坛暨青岛蓝谷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举行。本次集中签约仪式共签约重点项目46个,投资总额223亿元,涵盖了海洋能源资源、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文化传媒、北斗信息应用、软件服务外包、互联网能源研发、科研合作与人才引进等多个领域。

  签约项目中包括俄罗斯地效翼船、美国硅谷创新科技孵化器、国家钾盐工程技术中心、中科院大学博士创客加速器、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预警基地、中国工商银行瑞华国银投资管理中心、山东大学众创空间、天津大学众创空间、“跃龙门·创客赢”创投平台、海科创海洋互联网基金、灵狐科技“互联网+”研究院、五洲智能控制技术研发中心、赛伯乐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以高端产业、高新技术、高层次人才和海洋+、互联网+为特色的重大项目。

  在项目引进方面,蓝色硅谷突出抓好三大工程。“首先抓好‘三创工程’,围绕青岛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三创’项目引进,致力于提升蓝谷科技创新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除此之外,还要抓好“寻标对标工程”,瞄准美国硅谷、学习美国硅谷、对接美国硅谷,加快聚集应用科技导向、领军人才支撑、科技成果孵化、创投平台建设等关键要素,打造比肩美国硅谷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环境。

  与此同时,抓好“平台集聚工程”,围绕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物产业联盟等重大科技平台,链接全国全球海洋科技网络,吸引合作关联科研机构、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条企业到蓝谷聚集发展,打造海洋科研产业链、产业群,推动青岛蓝谷项目结构和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海洋科技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科研集聚

  国字号持续扎堆青岛蓝谷

  已经拥有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12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的青岛蓝谷,继续对国字号、中字头项目保持持续吸引力。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签约落地的国家钾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中国钾盐工程技术协会、上海钾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协会骨干企业共同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约6.13亿元、总建筑面积约91500平方米,主要建设钾盐工程研究中心、钾盐中试实验车间、创业孵化中心等,引入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与国外钾盐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科研攻关。还将举办国际钾盐论坛,提升中国在钾盐工程技术领域的话语权。

  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预警基地由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投资建设,北海区海洋监测预警中心、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海洋监视监测无人机基地、海洋监测仪器设备业务化试验基地等,将对保障国家海洋安全、保护海洋环境,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创客加速器,将面向全球征集和孵化重大创新创业项目,针对工业4.0企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跨境电商、大数据和“互联网+”等领域应用高端人才需求开展专项研发与实训,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咨询、精品课程开发、培训市场开发等,助力蓝谷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创客集群

  山大众创空间将落户蓝谷

  高校在“三创工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高校扎堆是青岛蓝谷又一大特色,目前累计已有12所高校在青岛蓝谷落户建设校区、研究院、科技园、创业园或校企联合研究中心,近10家高校合作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洽谈推进。本次集中签约的山东大学众创空间、天津大学众创空间,连同今年6月份落户的中央美院青岛大学创业园,将成为青岛蓝谷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实用性创业人才摇篮。#p#分页标题#e#

  此外,“跃龙门·创客赢”与山东半岛海洋生物产业联盟、青岛蓝谷共同打造的“创投+”平台,山东半岛海洋生物产业联盟、青岛微天使、中国风险投资、平安银行、青岛蓝谷五方共同发起设立的“海科创海洋互联网产业基金”总规模10亿元,以海洋创新产业企业作为主要投资对象,特别针对高科技、有市场的项目进行扶持,以股权投资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和管理,为海洋生物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到蓝谷落户发展创造条件。

  “梧桐树”效应

  科研队伍频现顶尖“国际队”

  青岛蓝谷聚集的国字号科研机构和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如一棵棵栽下的梧桐树,日渐成为青岛蓝谷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国际高端人才的重要载体,一批国外涉海领域专家将与聚集在蓝谷的中国专家一道投身海洋科学研究和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

  记者了解到,在本次活动签约引进两个项目的中德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研究院,组建了由中国工程院谢克昌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包括6名院士,30余名教授级高级专家。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进驻两名院士,20余人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千人计划”人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973首席等。中孚嘉机器人研发孵化基地引进了80后泰山学者于长斌教授,本次签约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专家工作站将同时签约引进韩裔、华裔二位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机器人视觉、机器人控制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种下梧桐树,不愁凤不来”,青岛蓝谷的海洋科研人才队伍日趋高端化、国际化。

  记者 郝园园 张同顺 实习生 邱立赫

1 2 下一页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