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自贸区上海海关推“23+8”项创新制度
近日,上海海关举行“改革新高地、开放新地标”在线访谈,回顾上海海关针对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的“23+8”项改革创新制度。记者了解到,经比对全球17个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中7类、60条涉及贸易便利化的主要核心措施,目前有55条已在上海自贸区实施。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上海海关作为相关监管部门,在2014年分批推出23项改革创新制度,并于今年再次推出8项深化监管服务创新制度,对接上海自贸区扩区需求。
“目前,上海自贸区初步建立了国际通行的海关监管模式,使得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市场要素的高效流通以及贸易、投资的发展。”上海海关副关长郑巨刚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先进区后报关”、集中汇总纳税、企业自律管理以及“三自一重”(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等制度,都是具有首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创新。
统计数据显示了上述举措的效果。2014年,上海自贸区4个特殊区域累计进出口增速高于上海市平均3.7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6个百分点,拉动上海市进出口增速5年来首次反超全国。今年1-10月,上述区域累计进出口货值6113.7亿元,占同期上海市进出口总值的26.5%。截至目前,自贸区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分别较区外减少41.3%和36.8%。
在海关创新制度全面落地后,制度叠加的乘数效应也逐步呈现。上海海关自贸区海关工作组副组长邱海滢说,将引导企业把创新制度由单项适用全面转向组合应用,实现“1加1大于2”的效果,将通关效率提升到国际一流水平。
对此,区内企业西班牙国际服装品牌“蒂则诺”纺织工业公司曾表示,通过区港联动与“先进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创新制度的组合应用,该公司货物从飞机进境落地至完成分拨出区,整体通关时间不到5小时,物流效率令同行震惊。
此外,区内上海畅联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物流服务企业均叠加应用海关创新制度,实现多元流向的物流快速便捷分拨、调拨、集拼、流转,供应链高效整合,国际揽货竞争力和市场运营规模稳步扩大。不少企业表示,将把亚太乃至全球分拨中心、营运中心转至上海自贸区。
未来,针对自贸区重点推进项目,上海海关还将加大创新力度。以国际中转集拼业务为例,自2014年9月试点运行至今年10月底,上海自贸区内(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参与国际中转业务的试点企业共2家,涉及报关单数22票,货值77.4万美元,重量85.7吨,实现了走通流程、培育市场的第一步目标。
邱海滢透露,目前已在前期试点基础上研究制定了2.0升级方案,将来会有两大新突破:一是从境外中转货物进境备案清单管理转为舱单申报,实现中转手续最简化,更大程度体现“一线放开”;二是从单一货源向多种集拼货源转变,从区内保税仓储货物、进境中转货物进一步拓展至国内出口货物,促进业务放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