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15个项目集中签约开工 总投资209亿


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项目鸟瞰效果图。



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项目平视效果图。



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项目开工现场。



  12月2日,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项目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开工,这一项目将成为我国海洋装备自主创新内核,为新区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创新发展再添“芯动力”。包括该项目在内,当日,投资209亿元的15个“蓝、高、新”产业项目在新区集中签约开工,涵盖了高端制造、海工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商务、大数据、科技服务、影视文化等产业,将进一步促进新区产业裂变升级。

  投资209亿的15个项目签约开工

  12月2日上午,在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项目现场,举行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内招商项目集中开工暨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项目奠基仪式。仪式现场,与会领导、嘉宾为本次集中开工项目奠基培土。据悉,当天投资209亿元的15个“蓝、高、新”产业项目在新区集中签约开工。其中,中环(青岛)国家级环保产业示范中心等8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135亿元;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等7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74亿元;涵盖了高端制造、海工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商务、大数据、科技服务、影视文化等产业,将进一步促进新区产业裂变升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本次集中开工项目包括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利群百货总部及商业综合体、宝鸡石油海洋钻井装备、东方速锐智仓储机器人、澳泽汽车综合服务中心、京诚检测科技园、712所中压直流开关电器等项目。而集中签约项目全部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内招商局组建以来新接洽和引进项目,包括中环(青岛)国家级环保产业示范中心、中国诚通新能源汽车城市供应链、亚视影视城、中澳冷链物流、国人建筑高新材料产业园、易触自助设备产业园、以萨大数据、胡萝卜村跨境电商直购中心等项目。

  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奠基

  据悉,奠基的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项目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推动青岛海西湾船舶产业基地向深远海和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的战略布局项目。“这一项目注册资金2.58亿元,重点围绕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深海潜器等海洋装备,以及动力系统、电力系统等关键系统,构建海洋装备自主创新体系,主要建设研发中心、集成试验室,引进建设2个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产业走向高端提供服务,将有效弥补我国在海洋资源探索和利用方面的技术不足。”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内招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而青岛海西湾船舶产业基地是青岛西海岸新区与中船重工集团共同建设的国家三大造船基地之一。规划占地6平方公里,已完成投资近200亿元,年产值达120亿元以上,形成了以造船为龙头、船舶配套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船舶产业集群。

  上游研发机构,引领产业升级

  “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项目,作为中船重工的研究机构,属于一种‘逆向招商’,产业过来之后,把上游的研究机构根据需要引进来。这种做法在青岛应该说是一种新的趋势。”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曙光认为,海工装备是西海岸主导的海洋产业,一系列中船重工的企业需要研究机构,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因为目前传统造船的订单过剩,造成产业必须转型。要转型升级必须要研发,调整新的市场、需求对象,孵化自己的产能。不仅如此,青岛西海岸新区传统海洋产业的装备制造、藻类加工等,实际上都面临着升级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必须要加入研发环节。”刘曙光认为,现今研发机构向末端延伸、下沉,实现研发扁平化,依托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不同行业的分工进行研发,实现地方化和企业终端结合,这大概是个趋势。#p#分页标题#e#

  刘曙光认为,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算是一个很好的示范,现有产业不能光停留在生产制造、修造的层面上,而要形成产研合作、产研一体化,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去研发一个产品,而不是光生产车间。

  新区培育十大新兴产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青岛西海岸新区在构建新型产业体系过程中,提升六大支柱产业,拉伸产业链条,向价值链高端拓展,通过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再创新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新区在培育十大新兴产业方面,采取引进、嫁接、裂变等模式,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旅游度假、通用航空、科技服务、文化创意、蓝色金融、生命健康等十大新兴产业,逐步打造生态型、智能型、微纳型、服务型、综合型的新兴产业集群。同时,打造六大特色产业,打造影视产业、港口贸易、游艇邮轮、军民结合、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等六大特色产业。

  “新区国内招商局将以本次集中开工签约活动为契机,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全力促进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为新区2015年度经济发展增添新亮点,也为2016年的良好开局做好准备。”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内招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专家观点

  新兴产业“朋友圈”,带来产业裂变升级

  记者注意到,本次新区集中引进的项目从制造业到服务业都有,而且是比较新的业态、产业项目居多。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曙光认为,这些产业项目的引进,体现了产业之间的集聚和融合效应。“这些产业关系距离比较近,现在学术界讨论较多的是如何拉近关系距离,利用这个关系距离把企业拉过来实现业务关系比较近的企业集聚。”刘曙光认为,“这些企业的创新层级具有近邻性,各个企业之间可以相互众筹、相互众包,业务量会增大,形成一个多连接的创新性神经网络组织,有更多的外部机遇。”

  这些企业的集聚,会形成类似于较近关系距离企业的“专业朋友圈”,产业集聚会形成新一轮的创新生态圈,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

  本次入驻新区的项目中,不少都是当下最热门、最前沿的产业。比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类新的业态,大数据服务将更加专业化和品牌化。而本次青岛西海岸新区引进的项目中也包括大数据项目。

  刘曙光认为,新区有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西海岸发展大数据,有海底光缆资源,还有国际化人才优势,如有来自印度的信息服务领域专家在西海岸。大数据产业的信息服务支持,为服务产业、专业产业,被越来越多的咨询公司、战略投行以及一些行业总部的俱乐部所需要。比如现在美国智库发展和专业大数据建设就已经结合起来了。”同时,与大数据密切相关的产业智能化在各个行业都需要。

  那么,新兴产业的进驻,对新区产业格局、产业转型升级有何影响?“青岛西海岸新区肩负着整个国家级新区的使命,有不少优惠政策,引来这些企业首先是政策效应的一个具体体现。其二也是支撑新区未来产业更新的一个外部力量。”谈及青岛西海岸新区引进的新兴产业,刘曙光表示。

  同时,新兴产业的进驻,和本土现有的传统产业之间,同时也存在一个博弈的过程。刘曙光指出,“毕竟传统产业还是技术含量比较低、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好的方面是对传统产业有一个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使其产业的转型升级。不好的方面就是可能会出现传统产业边缘化。”刘曙光建议,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应寻求合作、共生,避免新的矛盾产生,应注意培训、示范、嫁接,促使产业之间融合。使新引进的企业不要产生排异,降低融入地方的成本,更好地在本地落地。同时应注重地方产业在升级过程中劳动力的转型。 文/图 本报记者 周晋华 李晓哲 通讯员 臧富贵 董旭辉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p#分页标题#e#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内容: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半岛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