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如何更好创新产品体系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列举了八大产品创新方向:精品景区、休闲度假产品、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自驾车旅居车旅游、海洋及滨水旅游、冰雪旅游、低空旅游。
对于《规划》中提到的“强化A级景区复核和退出机制,实现高等级景区退出机制常态化”“推动精品景区建设,全面提升以A级景区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观光旅游产品精品化发展”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认为,作为最重要的观光旅游产品载体,景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A级景区标准在大众旅游选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继续发挥A级景区作为观光旅游产品质量信号机制的作用,《规划》提出要继续加强A级景区的进入、退出机制,尤其是要高度重视5A级景区监管。
厉新建建议,除继续通过暗访复核等方式加强监管外,要加快出台旅游景区管理相关办法,对景区整改、降级、摘牌等做出规范性要求,加强对景区在线旅游品牌监管,强化对景区资源、景观质量评价方面的复核与监管。
在浙江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周玲强看来,传统景区以观光为主,以门票为主要盈利手段,游客走马观花、短暂停留,现在强调做精品景区,就要突破这种模式。如何突破?应增加互动和体验。以大量人文类景区为例,游客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各异,标准化讲解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景区可通过交互式智慧解说系统满足游客需求。
《规划》提出,大力开发温泉、冰雪、滨海、海岛、山地、森林、养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旅游度假区和国民度假地。“从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的对比中,可以更好地认识、推动休闲度假旅游。”周玲强认为,一般情况下,观光旅游追求景观差异、文化差异,追求价值碰撞、心灵震撼,常常是远距离的、低频次的、猎奇式的旅游;休闲度假追求的是价值交互、文化认同,追求的是深入体验、心灵休憩,常常是相对短距离、多频次、重复性的旅游。如美国人休闲度假一般到加勒比,欧洲人一般到地中海,往往有一定的忠诚度。各地可以根据差异进行产品定位和开发。
“此次《规划》提出的‘国民度假地’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新提法。”厉新建说,要充分重视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休闲度假需求发展,尤其要重视低收入阶层的休闲度假需求及度假资源有限造成的市场压力。一方面,旅游法提出“国家发展旅游事业”,因此《规划》实施过程中,有必要保障低收入阶层的休闲度假需求。另一方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有必要在出境客源输出、资本流动、资源介入这三者衔接方面加快创新,在境外合适区域建设我国出境旅游的境外度假地,这将是解决资源压力、资本出口以及利润回流等问题的重要举措。
厉新建认为,“《规划》提出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及乡村旅游环境整治、后备箱行动、创客行动计划、合作社模式等举措,表明有关部门清晰地认识到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与人才短板。”他说,引入外部创新创意资源、推行合作社模式,是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发展质量的关键,有效解决好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高频带低频”问题,是提高乡村旅游效应的关键。
周玲强则更关注乡村旅游的扶贫功能。他说,当前,农村的年轻人思想更活、自主性更强,越来越不希望被束缚在流水线上,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自我的平台,就地创业成为可能。如在贵州乡村地区,以前有很多人到广东、江浙一带打工,伴随乡村旅游发展,不少外出打工者返乡办客栈、农家乐,收入也不低。#p#分页标题#e#
厉新建建议,乡村旅游需要真正从“农村思维”走向“乡村思维”,从“后备箱工程”深入到“乡村产品价值实现空间”,有效衔接好乡村农副土特产品的电商化。“乡村旅游发展整体环境的改善,需要从政策上进一步明确,在符合条件的地方,跟乡村有关的资金可归集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就像之前规定涉农资金的归集使用一样。”(作者 李志刚)
责任编辑: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