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成风化人厚植感召力——感知逐梦路上的中国力量之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国人精神谱系中最为深沉厚重的底色。
世事纷繁,感动常在,精神常新。回首刚刚挥别的2016,我们为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而欢呼,为河北“拄拐”医生卢志军坚持基层行医35载而动容,给“最美快递员”张洋奋不顾身救援火场被困群众点赞,向“重信尚义”的辽宁黄政清一家表达敬意……无论是为国争光的赫赫壮举,还是做好本职的默默坚守;无论是直面危险的见义勇为,还是德润人心的家风涵养,人们用扎扎实实的行动激荡起成风化人的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精髓不断深入人心。
穿越历史时空,价值观彰显着一个民族的品格,蕴含着一个国家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私德,也是一种大德,即民族的德、社会的德,体现了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为国家、社会和每个公民标示出明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要求,树起中华民族新时期的精神旗帜。
兹事体大,念兹在兹。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重要讲话。从强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从深刻论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到号召广大家庭“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习总书记深刻阐述揭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殷切期待明确具体要求,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指明了实践方向、注入了思想力量。
成风化人,明德至善,本在加强国家层面的谋划引领,重在构建社会各方参与的格局,贵在激发公民个人的行动力量。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制度陆续出台,不断完善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道德建设顶层设计;各地各部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和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推动诚信建设制度化,形成全社会合力;“关键少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广大群众见贤思齐、落细落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汇聚全社会的努力,坚持久久为功、聚沙成塔,就能厚植以德育人的土壤,使崇德向善蔚然成风,释放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赓续代代相传的血脉基因,激扬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新的一年,精神世界的建设同样呼唤新作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润人心、让德行天下,更好地彰显和激发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我们必将建设中国人民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p#分页标题#e#
责任编辑:林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