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校毕业生既能下得去也能流得动


让高校毕业生既能下得去也能流得动
——人社部副部长张义珍就《意见》答记者问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保障措施。近日,就如何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接受了记者采访。

问:最近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文件的出台背景。

张义珍: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基层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发挥作用的大舞台。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就业率稳中向好,据统计,7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到县及以下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微企业等各类基层单位就业。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经济增长新常态和就业总量压力、结构性矛盾持续存在的情况下,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发展仍面临人才匮乏的难题。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仍存在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发挥作用不够、发展空间有限、服务保障不力等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

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对于转变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整体推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对于输送基层急需紧缺人才、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问: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的范围包含哪些?

张义珍:《意见》中所指的基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地区看,重点指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从单位性质看,主要包括县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参军入伍、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就业、社会组织、中小微企业;从行业看,重点指扶贫攻坚、农业等领域;同时,既包括单位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就业形态,也包括志愿服务、兼职等多种形式。

问:当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还面临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发挥作用不够等问题,下一步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张义珍:当前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发挥作用不够、发展空间有限、服务保障不力等问题,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流得动”的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基层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问:在引导高校毕业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流得动”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张义珍:主要强调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教育引导,多渠道开发基层岗位:一是更好发挥政府购买服务作用,二是拓展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空间,三是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四是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主力军作用,五是创新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形式。#p#分页标题#e#

为支持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在基层建功立业、成长成才,《意见》提出了4条新的政策措施:一是加强教育培训,二是拓宽晋升渠道,三是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四是逐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

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条件较为艰苦,为增强这些地区基层单位的吸引力,国家将进一步健全服务保障机制。一是更好保障到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工资福利待遇,二是落实补助项目,三是注重精神激励。

此外,《意见》集成了近年来支持高校毕业生来去自由的户籍便利、社保转移接续、升学扶持、考录优先等政策,推动形成高校毕业生下基层、长才干、有发展、流得动的良性机制。

问:据了解,近年来“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项目成为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重要载体,请您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

张义珍: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近年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基层服务项目,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开展服务。截至2015年底,通过基层服务项目已累计招募高校毕业生145万余人,服务范围涵盖全国2322个县(市、区)。《意见》总结基层服务项目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更好发挥项目示范引领作用。一是促进项目间协调平衡。二是拓宽基层服务项目人员就业出路。三是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将扎根基层在重点领域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作为后备人才,列为基层干部人才选拔培养的重点人选对象。(记者 赵兵)

责任编辑:林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