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成功背后的新商业逻辑


  

  丁是钉

  一直以“内敛”形象著称的顺丰快递最近成为市场关注的“明星”。2月24日,顺丰控股在A股市场借壳上市。从目前来看,顺丰控股市值高达2100亿元,接近快递股中“三通一达”(圆通、申通、中通、韵达)四家企业的市值总和。王卫也由此成为快递行业中的首富。

  在所有民营快递中,顺丰的价格是最贵的,却也是最受喜欢的。这个看似奇怪的现象,折射出中国人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

  除了垄断型企业外,证明一个企业受不受欢迎,最好的一个指标就是看它赚不赚钱。一个企业越赚钱,就说明有更多的人愿意为其买单,也就说明这个企业越受欢迎。比如,满大街的“果粉”们都甘当苹果手机的利润贡献者,让苹果公司不止一次入主“全球十大最赚钱企业”榜单。

  说顺丰受欢迎,也是因为顺丰是最赚钱的快递企业。据2016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圆通速递2016年净利润为13.5亿元至14.5亿元;申通快递2016年净利润为12.5亿元左右;韵达股份2016年净利润为11.6亿元至12.2亿元。顺丰控股以41.80亿元的净利润超过了以上三家A股快递公司的总和。

  人们喜欢找顺丰,并不是因为其贵,而是因为其贵的有理。支撑顺丰可以要高价的因素,是顺丰远远高出同行的服务品质。

  单单看一下顺丰小哥们的行头,就和其他的快递小哥大不相同。顺丰小哥的工装上有十多个口袋,这些口袋里装着统一配发的工具,除了秤、笔、胶带等“常规武器”外,还有可以打印快递单据和发票的打印机。差不多等于一个“小公司”。职业化的着装和专业化的工具,一下子就让人增加了不少信任感。

  做了不一样的事,让顺丰赚了比别人多的钱;有了更多的钱,顺丰更有资本去做不一样的事。

  直营模式让顺丰有更强的控制力。在其他同行都采用加盟模式的情况下,顺丰却坚定地把加盟模式改为直营模式,这让顺丰有比其他快递公司更严格的规矩。比如,有些快递公司的价格是可以随便谈的,顺丰却有着严格的价格管控,什么量级的客户执行什么样的价格,都是要按规矩和流程走,没有顺丰小哥自由决定的弹性空间。

  春节假期对于快递公司是个考验,其中大多数快递公司都会放假关门。原因是快递小哥都要回家过年,而快递公司对快递小哥却没有约束力。但早在几年前,顺丰快递就可以和国有的邮政公司、EMS一样过年期间坚持营业。顺丰把快递小哥转变为了有高度职业素养和纪律性的员工,顺丰小哥的素质和稳定性远远高于其他同行业公司。公司赚得多,就可以给员工发高工资,也就能招来高水平的人,公司的竞争力就更强,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高投放让顺丰拉开和同行的差距。每年电商“双十一”期间,都有超十亿量级的包裹堆积在快递公司, “爆仓”成为许多快递公司长期的“痛”。2016年“双十一”过后,一组在高铁座位上堆满了顺丰包裹的照片于网络上爆红,这正是顺丰租用整辆高铁运送快递的场景。从第一个买飞机运快递,到第一个让快递包裹坐高铁,顺丰用一个又一个的行业第一,不断变化竞争招数,增强竞争实力,保持和对手的安全距离。时至今日,顺丰拥有45000个网点,15000台运输车辆,6200条运输干线,72000条运输支线,20多万名员工,成为覆盖200多个国家的“快递帝国”。到2020年,位于湖北鄂州的顺丰专用机场将投入使用,这又是顺丰新创造的行业第一。

  高品质、高价格、高成本的经营模式和竞争策略,也曾经给顺丰带来过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顺丰的财务报表显示,2013年—2015年度其营收分别为270亿元,382亿元,473亿元;资产负债率分别为33.4%、47.3%、60.4%;利润分别为18.90亿元、9.20亿元、16.23亿元。分析这组数据不难发现,在2013年—2015年,顺丰的业绩不断增长,但利润非但没有同步增长,相反却出现了利润率下降、资产负债率增高的严重问题。

  这些数据表明,高品质、高价格、高成本竞争策略,在几年前的中国还存在着“水土不服”的问题,如果是没有足够定力的企业,很难坚持到利润拐点的出现。顺丰的利润在2016年出现了翻番式的增长,有两个重要的支撑,包括拥有新消费理念的人群和顺丰快递业务量,都积累到可以支持高质高价模式的临界点。

  作为同行对标参照物,其他快递企业采取的低价竞争策略,却显露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甚至出现了崩溃的迹象。2015年,圆通号称快递量全行业第一,总计发送了30.3亿件快递,换来121亿元的收入,平均一件不到4元;申通平均一件甚至低至2.92元;而顺丰的平均单价超过28元。当然,由于圆通和申通是加盟制,如果按照比例计算的话,每单收入仍然只有顺丰的一半左右。国家邮政局发布的“主要快递企业的申诉率表”显示,在2016年4月,每一百万件快递,顺丰的投诉率是1.74件,圆通是5.13件,邮政EMS是5.91件,天天快递高达20.84件。

  对于消费者而言,贵贱不是最重要的,喜欢不喜欢才是最重要的。弄明白了这个新商业逻辑的企业,就不应当再去一味拼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