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驱动“强引擎” 插上产业转型“硬翅膀”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

打造创新驱动“强引擎” 插上产业转型“硬翅膀”

  徐州地处江苏北部,与山东交界,近年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次疫情中,徐州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对民生的保障和改善方面的举措具有典型性意义。疫情过后,徐州围绕产业链招商的“第一战略”得到舆论肯定。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接受了《中国企业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企业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守住“六保”底线,其中,保市场主体是促就业、稳经济、惠民生的基础。请问徐州市在这方面有哪些措施?

  周铁根: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是徐州近年来持之以恒在抓的工作。面对疫情期间企业经营压力普遍加大的困境,我们以开展营商环境“深化年”活动为抓手,聚焦企业痛点堵点纾难解困,千方百计把企业家的信心树起来、强起来,帮助广大中小企业缓过来、转起来。

  一是强化包挂服务抓复工。率先出台《关于坚持两手抓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通知》,用好“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和市县两级企业服务中心,组织4300多名干部“一对一”包挂服务重点企业,帮助解决职工返岗、交通运输、原材料短缺等问题,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在全国全省较早重启了经济社会运行。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惠企业。制定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1条”,有效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渡过经营难关。全市累计落实新增优惠政策减免企业税款1.01亿元,缓缴和减免社保、公积金、水电气等费用超31亿元,新增部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贷款79.5亿元。

  三是强化协同发展抓贯通。围绕徐工集团、卡特彼勒等行业龙头企业,及时协调152家市内配套企业复工,向50多个省内外城市发函或派专人对接,促成上下游300多个配套企业复工复产;建立淮海经济区交通物流联动协调机制,率先放开卡口管理、深入推进通行证互认免检,全面贯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增产达效。

  《中国企业报》:下半年徐州的招商引资工作将重点聚焦哪些行业领域?

  周铁根:一是围绕产业链条招项目。围绕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主导产业,不断充实完善产业图谱和招商地图,精准开展延链强链补链招商,重点引进产业层级和科技含量“双高”项目,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讯、物联网等领域抢占“智高点”。

  二是聚焦重点区域强对接。抓住疫情引发的国际产业格局重组机遇,深耕欧美、日韩国家,以及中国港台地区等传统区域,同步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做好宣传推介和产业承接准备,集聚更多优质外资企业落户徐州。此外,聚焦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重点招引央企、大型民营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吸引国内企业布局开拓淮海经济区庞大市场。

  三是着眼城市功能补短板。围绕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品质,积极引进一批“新基建”项目和高端商贸、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重大功能项目。

  《中国企业报》:徐州在稳外资、稳外贸方面有哪些切实举措?

  周铁根: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徐州狠抓国家和省政策落实,先后出台“惠贸12条”、促进外商投资、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具体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制定“双百包挂、千企帮扶”三级服务协调机制,形成了整体推进、齐抓共管的外资外贸工作格局。

  一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联合金融机构开展“苏贸贷”普惠金融服务,开通“外贸复工贷”专项业务,积极为中小企业办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为徐工进出口、江苏宗申车业等重点企业发放贷款1.53亿元,为300多家外贸企业承保出口金额4.74亿美元,给外贸企业抓复工、保订单、稳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借助淮海国际陆港,推动“徐州号”中欧国际班列积极承接空海运货源、开拓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中欧班列一季度货运量同比增长4.6倍。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形成了更多外贸增长点。

  三是深挖外资增长潜力。迅速制定激励措施,挖掘企业增资扩股潜力,梳理出41个增资扩股项目,累计增加协议外资4.8亿美元。

  《中国企业报》:徐州汇聚了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在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上,徐州有哪些考虑和打算?

  周铁根:徐州科教资源富集,有14所高校和近20万在校大学生,在江苏省内仅次于省会城市。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捧好区位交通优势“金饭碗”,打造创新驱动“强引擎”,插上产业转型“硬翅膀”,营造人才创业“安乐窝”,真正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构建高效率创新体系。全面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37条”,支持海内外高校院所在徐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引导更多资金投入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引进一批雏鹰、瞪羚和独角兽企业,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迈上中高端。

  二是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四大创新平台,着力构建宽领域、多层次的平台体系,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提供全链条服务。

  三是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用好“人才高地28条”,完善“1+N”集成支持政策体系,真正让各类人才在徐州尽展所长、成就梦想。(本报记者 何芳)